经济新常态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11-29朗文飞张秀领罗成果
李 蒙,朗文飞,祝 庆,张秀领,罗成果
(1.焦作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2.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 河南 商丘 476000;3.焦作伴侣纳米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焦作 454000)
1 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稳定增长期,经济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且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1,2]。高职院校,尤其地方高职院校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加之应用型类本科院校的确立和示范作用,势必对高职院校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2~5]。过去以教师课堂说教为主体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不高,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结果造成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抱怨学非所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用人单位也感觉找不到所需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错位[6~11],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切入口,旨在探索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提高人才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 经济新常态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经济新常态的要义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低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制造工艺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制造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拓展[1]。由此可知,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造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未来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也更需要这样的人力资源。
然而,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工作后感觉工作不满意,而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未能挑选合适的毕业生。归根结底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佳,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因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和智能制造及工业设施的改造升级,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建设不完善;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无法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2.2 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未能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也流于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爱好未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
2.3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大部分专业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每天疲于应付课堂教学,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了专业教师偏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未能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出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2.4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大多为考试课,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方式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勤,此种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不到真正的考核作用。
3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相应变革,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学目标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评价的完善等4个方面来阐述。
3.1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的战略实施,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业务精湛、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尤其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
3.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爱好兴趣,制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培养方案中明确一年级新生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一样,后两年制定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产品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械设备改造4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兴趣可以进行选择,培养方案的合理设置能有效增加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3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因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引进而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工程实践能力,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但对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很匮乏。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把企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或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到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企业实际的操作能力,或定期召开校企双方人员进行学习交流,促进教师教学案例的积累,不仅可以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
3.4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过去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侧重于期末考试分数,或期末考试分数加上平时学生的到课率,该方式不能完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改变相对过时的课程评价方式,坚持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并重的考核方式。实践创新能力重点考核实践教学态度和实践作业的质量,学生对教师设置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联合方式进行确定,尤其听取企业技术人员的有益建议,把与企业及其重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分值比例相应地提高,来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分数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商定。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变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队伍建设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适时改革,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