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视角下学术期刊出版适宜举措探析

2019-11-29季巍巍

科技传播 2019年20期

季巍巍

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出版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共同出台《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发学字〔2019〕38号],这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的举措和途径。

在创办一流期刊、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应明确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的“体用”关系,真正助力一流期刊建设。传统出版的构成要素为编辑、复制、发行,而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兴出版方式。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优质的内容是根本。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内容是“体”,技术为“用”,体用同调才能有长远发展。在出版融合背景下,文章主要针对学术期刊出版适宜举措进行探讨。

1 出版融合视角下学术期刊出版适宜举措

1.1 优化采编系统

期刊采编系统在服务读者、提高编辑办公效率方面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中文期刊的采编系统有较多选择,各具特色,大大方便了编辑部流程管理,如中国知网的腾云采编系统,功能较为强大,对编辑部常用的功能设置了独立的管理模式,信息管理更加完善,简化配置流程,同时提供了实用小工具,提高编辑工作效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采用了“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经过多年的使用亦在不断进行功能完善。在现有传统采编系统的基础上,采编系统应考虑向集成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定制发展,形成适合刊物现状、着眼未来发展的系统。优化后的采编系统,不仅用于完成日常采编工作流程,还要能够集成文档结构化、自动排版、自动发布以及数字化传播等功能,并可增加采编系统个性化定制的功能。

1)增加论坛板块。论坛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及时,可提高与读者的交互性,形成编辑读者交流的阵地;

2)开辟文献管理软件相关栏目,嵌入文献管理工具,为读者精准推送期刊优秀论文;

3)嵌入相关投稿辅助工具,如《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所在的中国中国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在论文投稿时即可帮助作者进行关键词选定,更加准确地表达文献主题,最终提高文献检出率,提高传播效率。

4)建立作者文章库,提高采编系统分类功能,建立作者会员制,提升作者投稿体验,并为进一步扩大作者队伍提供帮助。

1.2 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出版周期是作者投稿后考虑的重要问题,改变目前杂志出版后再上传数据库的传统流程势在必行。2010年10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One-line First)正式启动,它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一般早于印刷出版几个月,满足了出版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缩短了发表时滞。加入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可借助网络出版途径缩短发表实滞,通过优先发表达到提升刊物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文献,迅速抢占科技发现首先权和竞争主动权,吸引优秀稿件。有研究显示,在遵循一定的审核原则下,预印本及网络首发可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出版时滞,对科研成果的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出版单位可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优先数字出版的单篇优先和整期优先等不同模式进行调研,通过分析以确定适宜自身期刊现状的优先出版模式。

1.3 轻量化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

2018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被业界广泛关注。OSID计划以促进学术科研交流、推进科研诚信为目的,实现期刊轻量化的转型[2]。对于现在期刊社体量小、实力弱、条块分割的现状,轻量化、投入低的转型可谓是实现了“刚需”。OSID正式以这样的模式,将阶段目标与长期愿景相结合,在传播力、影响力或经济效益上能让期刊社迅速看到效果,在持续强化学术期刊知识基础构建和信息交流发挥良好作用。

笔者所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于2018年1月正式加入了OSID计划。在每篇论文的醒目位置添加二维码,即OSID码。添加OSID码对于期刊版式调整上只是一个小改造,但该二维码内涵丰富,以小小的二维码为入口,可提供丰富的开放科学和媒体融合的工具包。OSID中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的开放内容、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学术圈、本刊简介等多项功能。通过编辑部和读者之间“交互性”的建立,能够突破纸质媒介限制,使读者获得多元化的内容,满足读者阅读和学习的需求;同时,编辑能够拓展互联网思维,通过分析读者相关信息,真正实现与读者的互动。通过强化出版融合理念,可引领融合发展方向,推进编辑由传统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实现出版行业内容生产、管理与服务升级,提高新闻出版业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中加入了OSID码,使纸刊更加立体,使读者可以更真实、快速、深度阅读文章并及时与感兴趣的专家、作者进行交流。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通过OSID标识码提供增值服务,提高论文质量,增加读者黏度,当这些带有识别码的文章上传到各数据库时,编辑部可以通过该码精准掌握读者相关数据,了解该论文的真实点击量、下载率、引用率,掌握业内对本刊和本刊作者真实的学术评价。

2)期刊对学术成果进行推介介绍,增强文章的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

3)期刊文章的身份识别,在期刊真实发表过的文章才匹配有OSID码。

4)“本刊简介”功能可使作者不再受到钓鱼网站干扰,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期刊官网。目前,多家期刊已经加入了OSID,并开展了相关研究[2-3],通过深入思考该项小改造,可为杂志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4 在大数据技术指导下提升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品质

新媒体时代中人人皆是自媒体,科技期刊的官方微信即是刊物的官方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官媒的打造,可以让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阅读的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变传统的出版、传媒和发行的格局。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可以细分目标市场,做到知识服务的有的放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官方微信运营几年来,关注人数不断上升,本刊主要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发布相关研究报道、行业消息、会讯等内容,并通过官方小店方便读者购刊等。但官方微信平台仍有较大利用空间,具体可做如下优化:

1)明确定位,了解用户特点,开通相关频道,服务读者;

2)要有产品思维,提高活跃用户的数量和占比,将期刊数字化各个环节植入微信板块的设计中;

3)加强互动:提升社群思维,把线上线下活动、内容、社群有机结合,可考虑与采编系统进行对接;

4)坚持产出优质内容,除本刊相关论文外,可进行适当延伸,如作者团队深入介绍等;

5)关注细节,提供优良的版面设计,引人入胜的内容。

为实现以上几项内容,可将现有杂志微信公众号全面对接采编系统,更加方便读者进行手机阅读与检索,方便作者查询稿件状态;在微信中开通教育频道,内容包括优秀论文展示、专家讲坛、主编讲坛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提供学术知识,增强杂志的学术凝聚力。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学术期刊虽然通过公众号发布自身期刊文章,但形式单调,并没有将文章的内容加以改造与适应,影响其整体传播效果[4]。基于大数据的私人定制与有效传播,学术期刊应进行重新定位,将自己所拥有的大数据有效地加以利用,将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力量[5]。

2 总结

通过探索学术期刊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融合的最佳方式,可以加快实现期刊内容生产、流程管理以及服务的升级,最终实现提高杂志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的目的。明确了“体用”关系,建立适合当下的数字出版环节是现代期刊编辑的要务。本文所提及的以上4个方面,仅是对出版融合视角下学术期刊出版适宜举措进行探析,具体实施细节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为了能够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编辑人共同努力,找寻适宜当下的数字出版模式,推动期刊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