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骥伏枥献余热 退而不休做科普
——评《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

2019-11-29杨艳梅

科普创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学知识丛书

杨艳梅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一文中写道:“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呢?”诚哉斯言,科学家最适合做科普,这是因为科学家掌握第一手资料,能够如实写出科研的思路。众所周知,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家不仅要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就感到骄傲,更应当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为公众所了解和理解而骄傲。如果没有科学家的摇旗呐喊,科技又怎能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得到老百姓的青睐呢?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很多老科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这些老科学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有空闲的时间,丰富的科研经验,还有巨大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离休不离岗,退休不褪色”,不遗余力地用余热播洒“科学之光”,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普作品奉献给社会,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做出了表率。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选题,《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2014年出版发行了5 个分册,即《真的有外星人吗?》《我也可以上天吗?》《我们的宇宙有多大?》《稀土为什么神奇?》《大气为什么会闹脾气?》。

苏联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其名著 《一切从童年开始》 中特别强调了好书对人的作用:“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推荐这套丛书时说:“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做什么样的梦,有什么样的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将为你插上科学的翅膀,助你追寻美丽中国梦。”这套丛书具有如下特点:

作者讲故事的水平高,善于吸引读者。科学传播的接收者是人,把高深的知识转化为简单化和趣味化的语言是吸引读者的法宝。《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以讲故事的方式,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和浅显易懂、生动精辟的语言,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奥妙无穷的科学现象,来剖析自然现象,揭示自然的奥秘,探索科技发展新趋势。这套丛书让读者明白,科学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学问,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在我们身边,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一言以蔽之,这套丛书可以培养读者养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引领读者走近科学的大门,进而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

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传播科学知识固然重要。可喜的是,这套丛书没有仅仅停留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层面,而是用较多篇幅传播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作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送给广大青少年的礼物,在通俗介绍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的同时,还有意介绍了赵九章、钱学森、郭永怀、王绶琯等我国科学家的奋斗事迹,介绍了他们如何用毕生的心血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我国科研事业的辉煌篇章。读完这套书,我们不但可以获得科学知识,还会更加敬佩我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得到科学精神的鼓舞。

《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特别注重对科学环境的介绍。科学家、科学现象、科学事件等构筑一定的科学环境。例如,《稀土为什么神奇?》通过解读美国世贸大楼爆炸、飞机坠落、潜艇沉没、巨轮海难、航天飞机爆炸等灾难背后的秘密,让读者明白材料科学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白学习和应用新材料科学和技术知识,既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人类。再如,《我也可以上天吗?》由“我要上天”“打头阵的探空火箭”“卫星上天大有用处”“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八章组成。本书告诉青少年朋友们,“上天”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追求,有追求才有进步,有先辈的付出才有我们的今天。再比如,《大气为什么闹脾气?》由“大气,我的母亲”“一分为二看灾害”“天有可测风云”“温室效应的功过是非”“呼唤蓝天”“生命之水”等章节组成,让读者了解大气知识,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科普环境得以优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科研计划里将会增加科普任务,也就是说,科学家做科研计划课题的时候,也要把科普作为重点,要将科普绩效正式纳入科技评价体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如果我国科学家在搞好科研的同时,更多地走进百姓生活中,多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这样 “太空西红柿”“太空黄瓜”等太空食品就不会被当成保健品来推销了。

欧美科学家普遍认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他们“在其位谋其政”,不仅彰显了科普的意义,而且指明了科学家应当如何在科普中“赢得生前身后名”。在“互联网+”的时代,那些既能“入乎其内——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又能“出乎其外——将科研成果与公众分享”的科学家,无疑可以赢得更多的粉丝。爱因斯坦、法拉第、霍金等科学巨匠,都十分重视科普工作,他们的科普图书与科学研究成果同样辉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霍金的《时间简史》等,在国外可谓妇孺皆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毋庸讳言,在自觉向公众普及科学方面,我国的科学家和欧美的科学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公众也为我国科学家在科普中的缺位感到失望。究其原因,我国科学家做科普工作的难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担忧社会的认同,另一个是担忧科学家做科普可能不为人所理解,被误解为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之所以做科普是因为科研做不下去了。

其实,科普是科学家的神圣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参与科普,能够推动科技文化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播,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并且,科普对科研创新也有莫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为创新科学技术奠定了坚实浑厚的社会基础。科学家投身于科普需要勇气和担当,也就是要阐明科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敢于指明科学将把人类社会引领到何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的作用非常重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古圣先贤著书立说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为引导青少年去品尝科学知识的美味,中国科学院的老科学家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出版了《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

中国科学院制定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战略,促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创作了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科普作品,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科普工作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的老科学家主创的《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老科学家老当益壮,笔耕不辍,我们在敬佩之余,更加期待这套丛书后续图书的持续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科学知识丛书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蜗牛看牙医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饮料瓶中的云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