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2019-11-29

科技传播 2019年13期
关键词:谣言舆情网民

冯 杰

网络谣言就是网络社会背景下滋生的新的谣言现象,对网络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在国家的司法组合拳的严厉打击下,网络谣言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谣言依旧活跃于网络社会,并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国家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下,网络舆情极易遭到某些有意人士的利用,并借助网民的仇富、窥私、猎奇等心理,制造网络谣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从而危害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稳定。基于此,探讨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以期为治理网络谣言、净化网络舆情环境提供依据。

1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

1.1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传播渠道的影响

网络谣言作为信息传播内容,可直接借由网络谣言的活跃点推测出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网络谣言的主要发生地也就可以看作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首先,微信、微博已成为谣言主要发生地,网络舆情进一步向移动舆论场转移。其次,论坛贴吧谣言依旧活跃,以“知乎”“果壳”“分答”等为主的网络社群影响舆情走向。网络社群已经成为热点事件产生的源头,而微博、微信则在二次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这些网络社群、知识问答社区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辟谣作用。这些网络社群信息传播更具圈层化、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中心话语权被进一步消解,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更加难以预警。金字塔结构的话语模式早已被打破,官方与民间共享整个话语表达平台。

1.2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传播内容的影响

在当前背景下,网络谣言是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心态浮躁的现实反映,特别是某些具有较强社会动因的网络谣言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迅速集结民意,转化为强大的网络舆情攻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谣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就成为网络舆情重要的传播内容。一方面,“谣言是对官方舆论的挑战,是一种反权力。谣言能折射出所处社会的政治生态,是对病态社会的某种反映,是一种集体精神病。[1]”网络谣言总是围绕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展开,关乎社会安全,日常生活类的网络谣言数量最多。另一方面,夹杂民意裹挟的网络谣言极易调动网民情绪,引起共鸣,汇集民意,引发线上负向舆情,甚至是线下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契合性使得人们更愿意站在统一战线,把网络谣言作为一种工具,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宣泄不满,提出诉求,形成具有一定发展态势的网络舆情和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迫使事件相关责任人出面解决。

1.3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影响

在互联网传授主体可同一、可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下,网络谣言和网络舆情传播主体都是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因此,不仅能从网民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可以看出网民的媒介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素养等素质水平,而且网络谣言主体素养的转变势必会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产生影响。从网民对网络谣言的态度来看,网民较之前更具理性,媒介素养有所提升,有一定警惕性和辨别力,这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向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舆情环境的优化。面对谣言热点事件,网民态度由“一边倒”式的批判、恐慌、谩骂、抱怨转变为观望、待求证、调侃等更充满正能量的态度,而且网民不仅会更加理性的看待谣言舆情事件,更表现在能够理性参与其中并主动辟谣、抵制传谣。另一方面,在面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网络谣言时仍存在较强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特征。网民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

2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发展过程的影响

2.1 网络谣言推动网络舆情朝着负向发展

网络谣言易蛊惑网民,引发错误的舆情导向,激化现有矛盾,影响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网络谣言作为舆情客体,成为整个舆情事件的触发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谣言可作为舆情客体,参与整个舆情事件并对其各阶段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网络谣言占据主导,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最后,舆情依托谣言而存在。谣言得到证伪,网络舆情也就无所依托,得以逐渐平息。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参与网络舆情发展某个阶段或者部分过程,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谣言爆发于某个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作为衍生或次生舆情因素对整个舆情事件产生导向作用,致使舆情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走向错误的舆情方向。

2.2 网络谣言促进负向网络舆情的消解

在互联网中,谣言的传播并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的某些固有特性甚至阻碍了谣言的传播[2]。首先,这些谣言自身净化力较强并能够在短时间证伪,防止有意分子利用其来制造事端。其次,这些谣言虽然给人们本就焦躁不安的心绪加了一把火,但同时也为网民宣泄情感、抒发心声提供平台,其解压发泄的社会功能得到凸显。网民通过在网上发表意见、评论达到了情感宣泄、利益表达、注意力转移等目的。最后,政府部门及时辟谣和惩治造谣者,使得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压缩,从而使得此次谣言并未对网络舆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 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管控的影响

3.1 促进民间舆论场话语地位提升,增加网络舆情管控的社会风险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分化、对立倾向明显,在表达渠道、热点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谣言总是活跃于民间舆论场,背后也隐藏着官民之间的话语权博弈。谣言作为“即兴新闻”,在权威声音发布之前,谣言代替官方,迫使官方开口回应;在权威声音发布之后,谣言则质疑官方,削弱官方的公信力[3]。因此,谣言虽总是与官方背道而驰,但从不缺少信众。谣言经过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其影响力和传播力迅速放大,在围观心理、从众心理、趋利避害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下,网民借机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意见,形成强大的集合意见。在舆情的发酵和蔓延过程中,民间舆论场大有挑战官方舆论场之势,甚至会形成对抗与割裂,造成两个舆论场的脱节,增加网络舆情管控的社会风险。

3.2 暴露网络舆情管控误区,促进管控理念更新

首先,缺乏有力预警机制,导致遇事反应迟缓。基于网络传播方式的舆情监控更为复杂,并且政府部门缺乏网络舆情的必要认知和预警机制,导致舆情危机发生而不自知。其次,“不回应、不理睬、不解释”的“鸵鸟政策”加速舆情的变异与衍生。“鸵鸟政策”往往会激起民众的反抗心理,激化现有矛盾,引发舆情危机,这时政府再发布信息,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最后,淡化责任和侥幸心理作祟,企图蒙混过关[4]。当前,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政府已了解到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封堵压”等舆情管控理念已经失效,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民众心理,树立加强预警防范、主动公开信息、听取民众诉求、积极引导舆情的舆情管控理念,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掌握舆情管控主导权。

3.3 倒逼政府转型,促进网络舆情管控策略调整

首先,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为适应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实际需要,要统筹安排,集中更新设备,实现功能升级,以领先的技术装备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5]。其次,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具有舆情应对能力的专业队伍。在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消极的处置手段,采取更加主动的公开、沟通等手段,压缩网络谣言和借势炒作空间。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正确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舆情处理队伍的及时应对和处理[6]。最后,及时主动作出回应。回应网民关切,快速做出回应,积极处理相关事件,有效化解负面舆情。

猜你喜欢

谣言舆情网民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谣言
舆情
舆情
谣言大揭秘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