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2019-11-29贺云翱
人 的统一性来自于起源的统一性,无论是古老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她们都有统一的来源。尽管后来出现了四大人种,然而丝毫改变不了人的统一性这一根本属性。但人的复杂性在于,她既具有一般动物的诸多生理特征,同时更具有文化秉性,而后者才代表着人的本质和唯一性。有意义的是,人在动物性方面表现出统一性,然而在文化性方面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身上,都可以发现从饮食到衣着,从习俗到工艺,从建筑到都市,从语言到文字,从艺术到宗教等各方面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从实践意义和学理上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就如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一样的重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会给地球环境安全造成危机;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同样也会导致人类社会文明的危机。
对整个人类而言,文化多样性具有先天合理性、自然生发性、内在规律性、互补价值性,同时它还展现了人地关系的互构性、生活内涵的丰富性、适应需求的创造性、发展方式的多种可能性等特征。为此,全人类有一个共识:要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要珍爱和保护文化遗产。
考古学作为发掘、研究、展现、复活人类文化及文化多样性的科学,她强调的是“实物证据”及“文化特征归纳”方法,同时还要善于结合相关文化的自然背景、文字、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材料。在考古界,有“比较考古学”之说,实际上是“考古文化比较学”研究,或者说,考古学者研究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方法应该是“考古文化比较”,在比较中才可以发现文化异同,包括文化的实物体系及其精神内涵、运动过程、实际功能、生成原因、作为考古学文化遗产而呈现出的当代及未来价值等种种内容的探讨,从而为不同文化的比较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做这样的研究,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观察,二是需要亲身参与对该研究对象的发掘和讨论,三是需要跨文化的学术合作。近年来,我国考古机构或考古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展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文化比较学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这是中国考古界适应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举措,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本期《大众考古》发表了多篇青年考古学者走出国门开展考古学工作及所做文化比较观察的文章,正是这一时代特征的历史性记录。
当代,我们会追问:人类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研究”?这种研究能够为社会提供哪些帮助?
首先是为了科学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奥秘。研究文化就是研究人的本质,从大处而言,人类有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计算器(机)时代,这样的文化变迁具有规律性,但具体到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具体文化表现就有巨大的差异。同时,文化还是国家文明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文明模式的多样性,为此,要研究人、研究文明,就不得不研究文化及文化多样性。
其次是为了“理解”。我们要理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独特性、创造性,不可能从人的体质上获得答案,唯有从文化上入手方能获得理解。
第三是为了“欣赏”。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但也要欣赏别人的文化才能克服自大心理。研究文化多样性,并将研究成果奉献给公众,是促成社会欣赏异文化的知识、眼光和胸襟生成的光明事业。
第四是为了“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每种文化都有长有短,从别的文化中学习长处,汲取智慧,提升和完善自我,是人类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确保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凡是固步自封,唯我独尊,闭关锁国者,必然走上衰败的道路。
第五是为了“合作”。跨文化研究首先就是要合作,之后合作的成果要能够分享,分享后还需要进一步合作。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分享,能够促进世界的和解、和平、和谐、和睦,能够促进共享太平,共同繁荣。
至于考古学家展开的考古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究竟如何实现其上述目标,其途径则多种多样,如发表科学论著、世界遗产申报、博物馆陈列、大学与社会讲坛、考古遗址公园、影视传媒作品、各类图书报刊、现代文创作品、旅游研学活动、网络虚拟展示、跨国文化交流等。也可以说,作为实证性科学,考古学在发现、研究、保护、展示、阐释、复活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占有着天然优势,也承担着天生的责任。这也应该是我们对考古学事业和考古学家的一份真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