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20-01-08

大众考古 2019年7期
关键词:考古遗址文明

穷物理

欧亚大陆现代人类的最早证据

东南欧被认为是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主要通道。20世纪70年代末,希腊南部的Apidima洞穴出土了两块人类头骨化石,但是之前由于缺少相关背景信息,且样本支离破碎,一直未能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德国图宾根大学的Katerina Harvati及同事使用现代测年及成像技术,对这两块头骨(分别记为Apidima 1和Apidima 2)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Apidima 2表现出类似尼安德特人的特征,比如眉骨粗圆,迄今已有逾17万年的历史。Apidima 1兼具现代人类和人类祖先的特征,比如后颅呈圆形—这是现代人类独有的。Apidima 1至少已有21万年的历史,比之前报道的欧洲最古老的智人还要早逾15万年。这些分析表明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远远早于此前预期,并且印证了这样一种假设:走出非洲存在多条扩散路线。

(《自然科研》Nature)

最早的人类颅骨人工变形

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学国际创新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颅骨人工变形最早的实物证据。这项研究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张全超和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博士王谦共同牵头完成,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发表。在人类生命早期,颅骨是柔软的,通过用手挤压婴儿头部,可以实现永久性的颅骨重塑。颅骨人工变形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2011—2015年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主持对位于吉林大安的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发现了该遗址新石器时期的四个文化层中有11例个体具有人工颅骨变形现象,年龄在3—40岁间,年代从超过12000年到5000年之前。此次发现的是新石器时代在同一个地点延续时间最长的颅骨人工变形文化。这项研究对人类头颅人工变形这一世界性的文化源流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初步证据显示,现代人类颅骨变形文化很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大陆,然后向西沿着欧亚草原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向东经过白令海峡延展到美洲。

(孟含琪,新华社)

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麦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考古工作表明,麦类作物至迟在龙山时代进入中原地区,但处于低水平利用阶段;二里头时代,麦类作物可能已经在本地种植;二里岗—殷墟时期,麦作发展出现明显转折,稳定地嵌入商人农业经济中;两周时期,麦作持续发展。麦类作物的传入与早期发展,为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促使早期中国核心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食物全球化的浪潮中,并为后世麦作发展与“粟麦之变”的农业格局奠定了基础。

(郭荣臻等,《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

黑纹卷尾猴制作石器的历史

伦敦大学学院托马斯·普罗菲特及其同事挖掘了巴西的一处黑纹卷尾猴考古遗址,那里的猴子如今还会用石块砸开腰果。研究团队通过放射性碳测年和石制工具分析发现,黑纹卷尾猴这么做的历史可能已有3000年(或450个世代)。黑纹卷尾猴在此期间曾改变过使用工具的方式。最初,这些猴子使用的是小而轻的石制工具;但从2500年前至300年前,黑纹卷尾猴开始使用更大更重的石头处理食物;而到近期,它们又开始使用稍小的工具。研究者认为,工具使用的变化或许有几种理论上的解释:不同黑纹卷尾猴群体可能曾使用不同的石头;抑或在腰果流行前,不同食物需要不同的加工工具。一般认为,石器制作是人类演化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使我们的祖先逐步演化出现代人的手部特征,身体的协调性和认知能力也由此得到提高。但是,猴子可以制作石头工具的事实告诉我们,演化的进程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目前科学家已知猴子、黑猩猩和水獭会在野外利用石头敲开坚果和贝壳。

(张梦然编译,《科技日报》2019年6月27日)

知文明

哈拉帕文明:南亚次大陆古文明之源

哈拉帕文明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800年左右,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其覆盖范围北抵今印度北部,南至阿拉伯海,主要区域与今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国土重合。哈拉帕文明遗址总数可能高达2000个,但大多数仍沉眠在地下,有待进一步发掘。目前已发掘和正在发掘的遗址大大小小近200个,小到古代夫妻墓葬,大到古代城市遗址。哈拉帕属于典型的大河农业文明,标志性特征就是早熟、发达的城市文化,其中又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城市遗址知名度最高。以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为例。这座建成于约公元前2600年的古代城市,外部有高大的城墙,内部规划明晰,布局整齐,道路纵横交错,房屋错落有致。建筑的主要材料为火烧制砖,易于取材且耐久度高。房屋内部结构或许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水平,大多数都分隔出卧室、厨房、浴室和贮藏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城内发现水井遗迹共计700多个。城内还设有大型粮仓、浴池等公共功能性设施以及制陶、纺织、印染作坊等生产性单位,并拥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目前尚未在遗址中发现大型神庙或者宫殿等宗教、政治意义明确的建筑物,因此如何判定摩亨佐达罗的政治组织形式、能否称之为早期国家等问题仍有待讨论。但是,该遗址充满秩序感的规划设计、巨大的建设规模以及丰富齐备的生产分工,已经充分显示了当时这座城市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于哈拉帕灿烂文明的创造者,现在大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哈拉帕文明为南亚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所创造。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已经在印度河沿岸进行灌溉农业,驯养牲畜,并从事一定的商贸活动,渐渐形成了发达的古代城市文明。达罗毗荼人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培育棉花的古代民族,出色的生产技艺创造了在当时看来非常丰富、繁荣和先进的物质文明。

(张任重,《光明日报》2019年7月11日)

读天下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时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应妮,中国新闻社)

书讯 Books Exhibition

《中国考古学经典精读》

李伯谦、陈星灿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

本书通过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中遴选出30篇左右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并进行点评,以方便和提升研究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为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生死秦始皇》

辛德勇 著

中华书局,2019年7月

作者从解析西汉竹书《赵正书》的形制入手,通过对读《史记》与《赵正书》,一方面论证了《史记》等传世文献的信实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赵正书》作为小说的性质。本书还展现了秦始皇重视儒生与儒学的一个侧面,梳理了这天下第一位皇帝的姓、氏与名,破解了宦官赵高的身份之谜……

《五千年良渚王国》

刘斌、余靖静 著,曾奇琦 绘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7月

良渚遗址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始地之一,本书是大考古学家写给孩子的历史文化普及读本,采用图画书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良渚王国的衣食住行,是一部具有历史知识普及性的图画书,适合青少年阅读,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

《中北亚城市文明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

【俄】科兹拉索夫 著,薛樵风、成一农 译

商务印书馆,2019年07月

本书第一部分广泛搜集东亚、西亚和欧洲的古代文献资料,辅以当地土著居民的民族学材料,向读者展现了古代中北亚地区灿烂的城市文明。第二部分整理考古发掘得到的中北亚地区纪念建筑和城市生活的实物例证,研究了西伯利亚前俄罗斯时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特征、居民日常生活细节,及其产生和发展背后的原因和深刻本质。

《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

刘瑞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

作者在对传世文献和60余年秦汉帝国南缘地区考古资料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凭借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类考古资料置于变化的秦汉郡国进行研究,揭示出不同郡国、不同类型墓葬和遗物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与传播区域;揭示出不同等级人士墓葬特征和随葬物不同。还探讨了各类墓葬和随葬品的分布、族属及墓主等级等问题。

《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商博良埃及考古图册》

【法】商博良 著,高伟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7月

本书根据商博良的手稿编辑而成,其中图画部分为法国考古团队在商博良指导下,对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实地复制的绘图,文字部分为图画注释。全书按照从努比亚到埃及的顺序,将各个遗迹的图文材料以地点信息加以编排,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丧葬、祭祀、战争、天文等题材,也不乏手工制作及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描绘。

猜你喜欢

考古遗址文明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请文明演绎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漫说文明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