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类媒体资源共建共享策略探析

2019-11-29

科技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技类科技时代

1 媒体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与意义

媒体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各类媒体在内容资源、平台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共同创建、共同享用并借此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实现相互借力、共同发展的一系列合作行为。这种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做到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资源的共建共享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就拿信息收集这一环节来说,一家媒体已经收集过的,另一家媒体不必再做重复的工作,大家资源共享一下,直接拿来用即可。当然,这只是资源共建共享最浅表的一种应用,多样化和深层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资源共建,通俗来说就是“大家一起建”,而资源共享,就是“大家一起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过程。在全社会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集约型社会的创建。而把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应用在媒体领域,则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媒体生态,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媒体资源的共建共享涉及一个“范围”问题,全社会范围内的媒体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虽受益主体众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共同点太少,进行深层次合作的潜力有限。笔者认为,研究专业细分领域里的资源共建共享更具有可行性,也更有价值和意义,对于媒体竞争力的提升会更加有效。下面就以科技类媒体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新时代的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2 新时代科技类媒体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立足新时代,各行各业都要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对于科技类媒体而言,就是要立足科技领域,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以及新需求,在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彰显科技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时代是更加注重高效的时代,高效代表着集约、不浪费、不重复。对于科技类媒体而言,要想实现集约、高效,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便是资源共建共享。只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在媒体机构运作和新闻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集约式发展。

新时代是更加注重融合的时代,融合代表着协作、不孤立、不矛盾。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2]。科技类媒体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是对融合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有助于达到科技传播“1+1>2”的效果。

新时代是更加注重创新的时代,创新代表着变革、不守旧、不停滞。时代在发展,媒体也要发展。科技类媒体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借力点,合力创造出更专业、更优质的内容资源,探索出更有效、更有力的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基于专业领域的一致性,科技类媒体之间具有资源共建共享的天然优势,在深层次合作方面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空间。与此同时,传媒业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也迫使科技类媒体对自身未来做出思考。《整合显活力 整合出效益——山西省整合科技传媒资源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指出:“整合传媒资源,打造科技传媒小航母,不失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3]在传统媒体寒潮来袭的当下,或许只有抱团取暖才能生存下去,而要在困局中突围、实现跨越式发展,则需要更系统的策略。

3 新时代科技类媒体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3.1 内容资源:专业化发展

内容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媒体领域最基本、最普遍的合作发展方式。对于科技类媒体而言,其内容资源存在专业性、小众化的特点,与其他媒体在内容方面重合度较小。因此,在本领域内进行内容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为合理。两家媒体或者多家媒体之间可以达成内容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在科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每家媒体单位负责一个细分领域,待内容收集回来之后进行交换共享。与此同时,每家媒体可以将自己负责的领域培育发展成为优势资源,此举有利于媒体在科技领域里进行更为精确的市场定位,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新闻出版单位在内容生产方面要有自己的创造力,不能因为共享而省去加工、创作的环节,从而失去个性化,使得产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困境。科技类媒体虽然所处领域基本一致、内容范围大体相同,但并不代表做出来的产品可以完全一样。即使内容相同,由于发布平台的不同、传播形式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所选角度、受众的不同,都会产生差异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科技类媒体应在共性中看到个性,抓住自身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特殊性,以期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3.2 平台资源:全媒体布局

随着媒体平台的不断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传统书、报、刊阅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更具有吸引力的网络阅读,人们对阅读平台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不同用户有着不同的平台偏好,科技内容若要覆盖更多人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进行全媒体布局,实现多平台发布,以此提升科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媒体布局并不意味着每家媒体必须要具备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如纸媒、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而是可以运用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共同承担平台搭建责任,并共同享有信息发布权利。近年来,大部分传统媒体在构建新媒体平台方面只是搭起了架子,至于如何将平台内容、形式打造得更加成熟,还缺少思考和行动。笔者认为,与其浪费大量资源运营多个不成熟的平台,不如将人力、物力集中到极少数平台之上,将其打造成为本领域的品牌平台。就拿网站来说,科技类媒体可共建一个大的网络发布平台,各个科技新闻出版单位根据自身定位设立一到两个个性化板块,通过品牌平台凸显自身特色、传递自身理念。平台建设可以说是媒体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媒体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上文讲到的内容资源及随后将要讲到的作者资源、读者资源,这些资源的共建共享都有赖于开放、有效的传播平台。

3.3 作者资源:数据库整合

作者和读者是媒体连接的两端。作者资源丰富的媒体,其在内容打造上往往也具有优势。对于科技类媒体而言,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作者队伍相对综合类媒体呈现出专业化、小体量的特点。在这些作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各领域的专家。专家是科技工作者,同时也可以成为科技传播者,他们在科技传播领域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如果能把这些专家资源聚集起来加以利用,有助于提高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建立数据库是媒体进行作者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有效途径。数据库是数字时代技术创新的产物,是网络媒介所承载的数据集合体,能够实现信息内容的收集和重组[4]。将作者信息录入数据库是信息收集和资源累积的过程,也是媒体共建的过程,而在数据库平台进行目标资源检索则是提取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即媒体共用的过程。由于科技类媒体在作者资源上的有限性和一致性,在本领域内进行作者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为扩大作者储备、优化资源结构,科技媒体在建立作者资源数据库时应将目光投向科技工作的各个领域,汇聚起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包括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体量较大、素质较高的专家学者队伍。

3.4 读者资源:接受度培养

读者,即受众,对传播者具有能动的制约作用。媒体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自愿接受的程度[5]。接受度高的读者一般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群体,如果能培养一批高接受度读者,媒体便具有了强大的支撑,进而在市场化运营中把握住立身的根本。上文所提到的制作专业内容、打造媒体平台、建立作者队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和更好的市场。资源共建共享是媒体收获大量读者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科技类媒体而言,专业内容和品牌平台是进行读者资源共建共享的两大法宝。品牌平台不断发展成熟并培养起一定量的稳定用户,这是聚流的过程;用户对特定板块的专业内容形成偏好并成为该板块的忠实粉丝,这是分流的过程。在“聚流—分流”的过程中,偏好用户将被输送到相应的媒体,各个媒体由此获得相对稳定且优质的读者群。

4 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类媒体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从内容收集、平台发布等环节着手,从而形成“大家一起建、大家一起用”的合作模式,实现媒体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笔者在此探析科技类媒体的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科技媒体发展路径、寻找科技传播未来方向。如果科技类媒体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科技传播事业必将向前迈进一大步,而且这种驱动力是持久的、影响力是深远的。科技传播者唯有不懈钻研,探索出更有效、更科学的发展策略,才能在新时代彰显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科技类科技时代
月度荐书单
科技助我来看云
HANDS OFF THE WHEEL
科技在线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科技在线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