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有林场发展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11-29刘家锦
刘家锦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六万林场,广西 玉林 537000)
1 引言
新时代,广西国有林场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按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发〔2015〕6号)和《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桂发〔2016〕12号)要求,依据《广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保生态、保民生两大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为重点,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推广精细管理,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业体制机制,创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推动国有林场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增长、林场增效、职工增收,为建设“美丽广西”、全面实现“两个建成”的目标作出贡献。
2 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结合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坚持公益性改革方向,通过科学定性、定编、定经费,优化整合,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回归主业,优化产业,落实政策等多方面改革,释放改革“红利”,逐步形成定位清晰、体制顺畅、机制灵活的国有林场管理模式。
(2)坚持分类经营、分场施策。遵循林业发展规律,结合各林场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方向等不同特点,分类经营,因地制宜,分场施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结合,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利用关系。
(3)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红线。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
(4)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惠民生,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职工生产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林场民生切实得到改善。
3 国有林场改革发展
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推动改革。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国有林场改革已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国家举措。2015年,广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研究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016年5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指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1]。随着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将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各项支持政策向林场倾斜,将形成叠加效应,推动林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有林场是全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产地、生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国家战略木材储备的核心基地。国有林场拥有全区最优质、最核心的林地和林木资源,成为全区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其林木资源培育、公益林保护、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经营管理,国有林场在良种选育、森林经营、森林培育、丰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方面具有全国拔尖的林业技术和人才队伍,基本掌握着营造林方面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林业技术为林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巨大的林地林木资源优势强化了国有林场实施造林绿化根基,也为林场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创造了智力支撑、奠定了物质基础。
4 林场面临困难和挑战
4.1 生态产品供给不均衡,资源保护压力大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国有林场荒山造林林地越来越少,造林成本越来越高。同时,多数国有林场树种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用材多、珍贵用材少的现象,“一桉独大”在国有林场也普遍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国有林地资源遭受非法破坏严重,保护压力持续增加,在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费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生态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管护压力。
4.2 国有林地被侵占严重,回收难度大
随着林地、林木资源日益增值,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地林权纷争增多,林场周边群众不断蚕食国有林地,林场林地被侵占严重,林地资源保护管理难度大,林场林区治安形势严峻。截至2015年底,全区国有林场被侵占的国有林地面积209.9万亩,占总面积的12.8%。其中13家区直林场被侵占林地达79万亩,占区直林场场内林地面积的14.9%,占被侵占国有林地的37.6%[2]。广西国有林场每年因林地被群众侵占所造成的损失达到12亿多元,林场每年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村民侵占林地案件,国有林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受到损害。
4.3 国有林场加工企业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差
近年来,区内外民营资本大量涌入营造林、人造板、森林旅游等方面,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承包了大批集体林地开展速丰林建设,与国有林场开展场外造林形成了有力竞争。同时,民营资本还投资新建了一大批纤维板、刨花板等大型人造板项目,据统计,“十二五”全区新增的人造板产能超过1500万m3。民营企业在机制和管理等方面相对国有林场更具灵活性和市场敏感性,对国有林场的人造板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形成了强有力的挤压。加之人造板市场不景气,国有林场人造板企业普遍亏损,债务高。
4.4 人才结构不合理,制约林场发展
由于国有林场特殊的地缘环境,再加上林业行业本身属于偏冷行业,林场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偏低,近年来虽然国有林场加强了人才引进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培养机制,未能有效吸引人才,部分录入人才也不愿意留在林区工作。同时,国有林场也面临现有人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的困境,普遍缺乏懂项目、懂经济、懂市场的专业人才。一些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造成国有林场的人才队伍得不到稳定发展。在如今各行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关键作用的形势下,人才队伍危机将严重阻碍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
5 相关对策与措施
5.1 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2017年底,国有林场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公益性明显增强,改革后的国有林场,事业编制核定到位,人员安置到位,社保政策落实到位,财政保障到位,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基本实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公益林管护,基本建立功能定位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政策保障有力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区国有林场公益林占场内林地面积比重逐步提高,力争2017年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45%以上。全区国有林场商业性年采伐量逐年下降,力争2020年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数量逐步增加,2017年达到35个以上,2020年达到50个以上[3]。
5.2 林业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逐步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主转变为提供生态服务和资源利用并重,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有林场林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资源培育、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产业在总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到2020年,全区国有林场总产值达25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5.2∶3.3∶1.5调整为4.5∶3.0∶2.5,国有林场林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提升。
5.3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建立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体制为重点,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着力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较强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林场系统职工的比例达到30%,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