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探析
2019-11-29秦旭东
秦旭东
一、国企薪酬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国企薪酬制度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开始转变,逐步对接市场经济,接受并推进落地现代管理意义上的薪酬管理设计思想和管理方法。如:打破职级工资制,推行工资职务化,引入经营者年薪制等。这说明薪酬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薪酬设计不合理,缺乏合理激励和惩罚机制等。
(二)国企薪酬制度存在问题
国企薪酬制度中最让人诟病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能进不能出或能高不能低“铁饭碗”现象。这两个现象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薪酬管理重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使得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取巧不干也拿一样高的工资,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大锅饭”现象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或者“老好人”心态严重导致不敢罚,使得员工干好干差一个样,理所当然成了铁饭碗。
综上分析,国企薪酬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与绩效脱节
国企中“论辈排资”现象严重。工资以行政级别、工作资历为导向,不关联甚至不挂钩业绩。该现象的形成相当程度上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一般片面认为职位越高、学历越高、工龄越长的人员,工作能力越强,则其理所当然获得更高工资报酬;该付薪导向导致许多国企缺乏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发展活力及员工工作积极性严重不足。这也是国企薪酬管理与其他股份制企业相差较大的地方之一。
2、水平该高的不高、该低不低
国有企业在薪酬改革之前,实行“低工资、高福利、多薪酬项目”的薪酬制度,即工资部分实行所谓“八级工资制”、福利多项目、平均主义且总额较高,使得国有企业的薪酬结构呈现“燕尾”交叉型。也就是说,一般职位或低价值岗位薪酬远高于市场,而重要关键岗位的薪酬低于市场。一般职位和重要职位的工资双失衡,带来的后果是普通员工众多、机构庞大、人员冗余;而重要关键岗位员工不足,使得企业生产低效,陷入企业大而不强的困境。
3、薪酬设计缺乏科学性
根据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思路,薪酬体系设计一般按照以下思路:一是精准对标,即参照同类型、同规模、同业绩单位确定薪酬水平;二是实行科学职位评价;三是薪酬激励模式和结构设计。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目前很难做到第一、二个步骤,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工资模式,主要体现在往往根据历史经验或者偶然判断薪酬数据,缺乏详实数据支持,以及职位评价体系标准未能科学合理确定。
4、薪酬体系未对接战略
我国部分国企未从高度重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一是“等、靠、要”,未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思维固化、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未主动建立企业战略;二是未能跟上改革发展脚步,不敢转变思路。从而在薪酬设计上无法做到与企业实际战略相匹配。
5、间接经济报酬占比过高
间接经济薪酬一般是指不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用货币计量的项目。较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特大型企业,职工福利水平很高高,导致整体薪酬平均化,激励性、公平性难于体现,难以吸引到公司发展亟需的精尖人才,而价值相对低、职责压力小的岗位人员薪酬性价比高,不会轻易放弃既得的利益,能进不能出。这种状况导致了企业劳动力需求配置结构不合理。
(三)原因分析
1、薪酬管理缺乏自主权
国企薪酬制度经过多年不断改革发展,,仍未能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受到国家行政性规定,薪酬管理缺乏自主权,难以针对自身发展实际权变调整。如较多的单位未能实行分类差异化定薪,难以体现企业特点或所在行业特征,与企业负责人的贡献和价值脱节,甚至激励不足与过度激励并存。
2、管理层观念有待转变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管理层往往不重视薪酬管理。主要原因一是管理者单纯认为工资水平仅与经济效益相关;二是国企管理者不重视企业文化,错误认为企业文化仅仅是文化活动等。
3、经营者经营行为短期化导致“所有者缺位”
领导频繁更换在国企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我国国企领导一般是拥有行政级别。不同的领导、领导方式相差千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经营者了解到一般仅有3或5年的任期,则难以避免行为明显短期化,一般只考虑当期政绩,较少不考虑长远发展,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等的内涵式提升也难以兼顾了。
二、薪酬制度改革方向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规范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与薪酬改革必须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包括完善董事会建设,也包括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围绕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规范董事会建设是主要抓手。在国资委职能部门监管和指导下,董事会统筹负责薪酬管理,能够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思路打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效发挥薪酬激励性。
(二)加大直接经济报酬比例
直接经济报酬的高低决定外部竞争性的大小。要吸引优秀人才,须提升直接经济报酬的竞争力。这需要薪资调查,对比同区域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市场化确定直接经济报酬水平。在总体薪酬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国企管理者需考虑如何将间接经济报酬转化成直接经济报酬,避免间接部分比重过大造成员工工作节奏缓慢,企业缺乏活力。
(三)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立薪酬制度
薪酬文化是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对薪酬管理具有指导和导向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对薪酬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薪酬文化建设的努力远远不够。国有企业应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企业薪酬文化,结合本身实际及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有创新意义的高激励薪酬文化。
(四)市场化定薪
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薪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脱节市场,未参照市场价格确定薪酬水平。,解决此问题,重点在于市场化对标,通过精准市场调查,了解同行业或者对标企业的薪酬标准,按市场化定薪酬。
三、具体措施
结合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方向,推进薪酬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合理推进岗位价值评估
岗位混乱、岗位因人设岗等现象严重,是较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而岗位价值评估、甚至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岗位设置和分析。因此建立一套量化的岗位评价制度,通过岗位分析和调查确定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并推进适当的工作分析,是薪酬改革的基础。
(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高能低
活力的机制需要变化,一成不变一般带来的是僵化。打造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营造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增能减、能高能低的氛围,才能制造危机感,促进人员流动和激发活力。
(三)薪酬强挂钩绩效考核
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是指为绩效付薪、根据薪酬调薪,通过建立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准备评价员工所作的贡献和价值,为付薪和调薪提供依据,。其中的难点和重点是设计一套基于实际的考核体系,基于SMART原则等筛选考核指标,并据实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做到考核结果获得认可接受,并挂钩薪酬,才能体现薪酬的激励性。
四、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企薪酬难题并非一时造成的,在短时间也不能根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但最终解决职能依靠内部变革。本文仅从国企薪酬制度的角度探析,仅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且相关解决措施紧跟我国国企改革脚步,是本文研究受到限制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