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特征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武夷新区五指山山地休闲公园为例
2019-11-29张政
张 政
(天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4100)
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向来密切,孔子曾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地公园是城市人不可多得的寄情山水的户外开放空间。地形是城市山地公园的设计基底,研究基于地形特征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山地公园的概念
山地是地理学概念,指的是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1]。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城市山地公园是指用地范围内基地载体为山地或具备山体地形特点的公园绿地[2]。它不仅具备城市公园的基本特征,还具有自身特殊性:自然景观为主、地形复杂、高差大、可开发用地有限等。
2 地形因素对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地形因素对游览视线的影响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 中称“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反映了山地地形对景观视觉的影响。
按所处山体位置,可分为山顶、山腰、山麓,景观与视觉感受各异。山顶属于开放型空间,视野开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的就是立于山顶、俯瞰群山的心理感受。山腰地段空间特性较为丰富,凸地形视线开放,凹地形视线相对封闭。山麓较为平缓,属于半开敞空间,稳定的承受、协调各种动态景物。
2.2 地形因素对公园路网的影响
地形因素影响园路的布局与形式,使山体公园路网结构复杂化、景观化、立体化。
山地公园道路线性弯曲,多沿等高线设置。主干道多设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并利用现状防火道,景观塑造需具有连续性、可识别性。次干道串联沿路景点,线性比主干道更加灵活。游步道形式自由多变,常见有台阶、栈道等。
山地空间里的栈道、栈桥可跨越较大高差,丰富道路景观层次,使山体公园路网立体化。
2.3 地形因素对景观植被的影响
地形因素影响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候因素,不同的山体位置对应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对于植物选择、景观营造有着特定的要求。
山顶和山脊线勾勒出山体轮廓,植物景观规划应当尊重山体轮廓线,利用植物强化山地公园地形的起伏,构筑主次分明、韵律和谐的植物轮廓线[4]。山坡植物景观是整个山体公园的背景,可成片种植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特色主题植物,打造识别性强的城市观赏面。山谷往往土层肥厚,且空间内向、封闭性强,可种植观赏价值高、视觉效果良好的植物,或种植芳香植物,形成特色山谷景观[5]。
3 顺应地形的城市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武夷新区五指山山地休闲公园为例
五指山公园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街道,规划面积107 公顷。公园内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山丘连绵,最高峰海拔285m,最低处海拔175m,相对高差110m。公园定位为“山地运动公园,和谐共生之地”。
3.1 因地制宜设置功能分区
城市山地公园的功能分区应服从山地地形,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在挖掘并延续山地自然景观特色的前提下使人工空间满足其实用功能。
五指山公园有四个功能分区:入口广场区、溪谷风情区、山体休闲区、生态修复区。入口广场区靠近市政道路,地势较为平缓、用地充裕,周边为居住区及其他市政规划用地,此处是公园主入口首选之地,也是休闲娱乐的理想场地,便于设置集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健身场地、生态停车场等,丰富市民活动,并开辟登山栈道与山体公园紧密相连。溪谷风情区选在基地东部,此处溪流资源丰富,山谷开合有致,垂直高差大,易于打造叠石溪涧的溪谷景观。山体休闲区位于公园中部,面积占整个公园的2/3,以现状山体植被为生态基底,铺设栈道、登山道,并设置亭台楼阁供人登山休闲。生态修复区位于公园西部,以生态修复为主,设计保留原有植被并对边缘破坏严重的地貌进行修复,不做过多的人工建设。
3.2 巧用地势组织景观空间
山顶往往是城市山地公园重要的观景点和标志点,常见的形式有亭、台、塔、阁等。观光点的设置可构成引人注目的透视线,创造出景观序列和景观层次。
五指山公园地势西高东低,西靠绵延山脉,东、南、北三面为城市建设用地,自北入口向西南方向延伸,呈现三重景观空间。由北入口登山栈道拾级而上,到达第一个景观高点,海拔238m,是为清幽阁。清幽阁与北入口广场、水溪谷形成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是介于城市与山林的第一重空间。继续向南攀登,到达第二个景观高点,海拔278m,是为藏音阁。藏音阁位于公园中部,背靠最高峰,地势更高,视野更广,视域集中在东北方向,可俯瞰山地公园,远眺城市界面,是沉浸山林的第二重空间。一路向上,到达公园制高点,海拔285m,是为观景台,这是公园第三重景观空间,视野被完全打开,可俯瞰四周,将隐于山林的景观节点尽收眼底,亦可居高临下观赏城市建成区。这些主要观景阁、观景台位于山体轮廓线上,强化了山体形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3 顺应地形安排道路游线
城市山地公园的路网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特征,顺应地势。五指山公园山体坡度较大,原生植被茂密,为避免过多开挖山体,道路设计优先考虑步行系统,设计四条等高线环形步道为主园路。环形步道之间设连接步道,为次园路。车行道相对弱化,将结合森林防火道、施工便道设置。
四条不同标高、不同长度的等高线环形步道,分别为环山道和环谷道,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环山道视线开放,视域范围广,给人开朗豁然之感。环谷道视线较内敛郁闭,给人幽静沉醉之感。四条等高线步道的沿路景观也各不相同。海拔213m 的环山道全长1 公里,近公园北入口,可观赏杜鹃花坡。海拔250m 的环山道全长4 公里,可远眺城市风光。海拔192m 和195m 的环谷道全长均为1 公里,为架空栈道,可欣赏水溪谷、樱花谷景观。
3.4 依据地貌开展林相改造
3.4.1 沿路林相改造
沿路特色植物的大量种植是冲击视觉和形成道路特征的有效方法。五指山公园在沿等高线环形步道20 米进深进行林相改造。移除长势弱、有病虫害、树形不佳的乔木,补种阔叶乔木和花灌木,如香樟、黄连木、栾树、双荚槐等,实现“阔叶混交、春花秋色”的景观效果。
3.4.2 特色坡谷改造
设置“1 坡1 林4 谷”六个特色区。
杜鹃坡位于山体北侧,近南林大道,有较好的城市观赏面。上木进行梳理,移除长势不佳和有病虫害的乔木,补种阔叶乔木。下木种植杜鹃,以映山红、毛鹃为主。
秋叶林位于整个场地的中间区域,树种选择秋季色叶树种,银杏、红枫等为主题树种,配植枫香、五角枫、乌桕等,形成季相变化的秋叶林景观。
玉兰谷位于整个山体的东侧,是云谷小区的重要观赏面。场地有较好的光照条件,选择种植喜光的木兰科植物,以紫玉兰为主,配植广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红花玉兰等。
水溪谷位于东侧山坳处,此区域以水生植物、耐水湿植物为主,外围种植水杉、落羽杉,片植鸡爪槭、美国红枫,地势较低区域种植芦苇,点缀千屈菜、鸢尾、黄馨等。
茶花谷位于水溪谷的南侧,树种选择上兼顾建福本地茶花品种,同时引进台湾茶花。开辟小茶园,将福建茶文化融入其中。
樱花谷位于整个场地的中部,光照条件好,树种选择有极好观花效果和适宜当地条件的福建山樱花、日本早樱、日本晚樱为主题树种。
4 结语
五指山公园在功能分区、空间组织、游线布置、林相改造等方面较好的结合山地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和保护了山地景观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在给人们带来景观体验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