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红壤崩岗侵蚀问题及其治理

2019-11-29崔旭娟

绿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壤土壤侵蚀危害

张 毅,邹 芹,潘 俊,崔旭娟

(1.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 九江 332900;2.江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江西 南昌 223345;3.庐山花径仙人洞管理所,江西 九江332900)

1 引言

红壤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该区域降雨量大,四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是我国和亚洲粮食蔬菜果品的主要生产地。红壤的形成是富铝化与生物富集化两种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土壤侵蚀不断进行。现阶段红壤侵蚀治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因土壤利用不合理,治理与破坏未达到平衡,红壤侵蚀仍在发展。目前,红壤区已成为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正确认识红壤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原因及其规律,才可以更好地利用红壤。

2 红壤侵蚀的概念和类型

2.1 红壤侵蚀的概念

土壤侵蚀指的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应力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土壤侵蚀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值得关注的是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不恰当的管理措施导致有效土地退化、沉积和生态恶化[1]。

2.2 红壤侵蚀的类型

我国的土壤侵蚀类型分布基本遵循地带性分布规律,作为湿润地区的红壤区,也就是北纬35°以南的地区,侵蚀类型是以水蚀中的面蚀和沟蚀为主。面蚀指的是一种由降水和分散的地表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一般发生在地表裸露地或者植被稀疏的地方,而面蚀又分为沙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鳞片状面蚀和层状面蚀。沟蚀主要是由细沟状面蚀发展而来,由于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并形成沟壑而造成的侵蚀现象,由细沟状面蚀发展而来,越近坡下方,水流能量越大。故可进行强烈切深,并伴随发生重力侵蚀。虽然沟蚀是由细沟状面蚀发展而来的,但是不同的是,细沟状面蚀一般发生在近期耕耘过的土地上,可人为恢复,而沟蚀不可以进行人为恢复。

虽然说水蚀是主要的侵蚀类型,但是作为仅存在于南方的崩岗侵蚀是受重力作用的一种侵蚀,之所以会在南方发生崩岗侵蚀是因为在南方降雨量较大,上层土壤的含水量因为吸收了雨水因此重力变大,使得沿剪切面的剪切力大于抗剪力,导致破面土体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向下崩落。

3 发生在南方红壤区的特殊侵蚀—崩岗侵蚀的现状

崩岗侵蚀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2]。由于其发生率高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土壤资源已造成了严重危害。

根据国家水利部调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7省(自治区)共有崩岗(面积≥60 m2)23.91万个,崩岗总面积为1220 km2。崩岗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9 kt/(km2·a),是土壤剧烈侵蚀标准(SL190-2007,>15 kt/(km2·a)的 4 倍。由此看来,土壤侵蚀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国务院制定的崩岗侵蚀综合治理目标为,2020 年前治理 7.67 万个崩岗和总面积为 0.07×104km2,2030 年前治理18.28万个崩岗和总面积 0.18×104 km2。

4 崩岗侵蚀危害及其治理

4.1 崩岗侵蚀的危害

南方红壤区雨量充沛,每年雨季,土体膨胀崩塌,松散的崩塌体在径流的作用下,很快被冲入走,崩塌体冲走后,侵蚀基准面再次下降,再次出现崩塌。连年多次崩塌,崩塌面逐步向山脊延伸,形成向源侵蚀。在发生大量崩塌时,可形成“泥流”,毁坏山下房屋,造成人畜财产巨大损失[3]。

崩岗的主要危害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好的利用,此外,崩岗会毁坏基本农田,危及粮食正常生产。当发生崩岗侵害后,当地的土壤被严重破坏,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肥力,地面径流带来砂石,破坏了土壤的原有结构,使得土壤酸碱度失衡,土壤的酸性变强,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进一步导致土壤荒漠化。二是崩岗产生的大量泥沙抬高河床,江河湖库沟渠淤积,航道水浅化,破坏房屋、道路等。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得其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了发生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当然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障碍,造成灾害发生地无法高速发展适宜的生产模式。

4.2 崩岗侵蚀的治理

4.2.1 崩岗侵蚀治理模式的变化

20世纪,崩岗治理模式被提出,1984年,史德明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模式“上截-下堵-中绿化”。之后,由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于是水土保持工作者提出在治理的同时加之植被绿化措施。因此,在“上截-下堵-中绿化”原则的基础上,延伸为“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应。从 20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崩岗防治实践发生了变革,主要是由于当时对崩岗大多采取单个独立治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经济效益差,治理效果难以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提出对崩岗侵蚀群集中成片地进行开发利用,在规模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价值的认同越来越一致,此外,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大规模开发崩岗劣地创造了可能。

4.2.2 崩岗侵蚀治理的措施

崩岗侵蚀巨大的破坏性使得相关学者格外重视,有相当学者对崩岗侵蚀的治理提出自己看法,以下内容是对历年来学者提出的治理措施进行总结。

吴菲等[4]提出将崩岗治理模式分为生态型治理模式、经济型治理模式和综合型治理模式,在这三种治理模式中,生态型治理模式顾名思义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型治理模式是以经济效益主导,综合型的治理模式则是两者兼顾。其中,生态型的治理模式在技术上可以采取上截、下堵、中削、内外绿化相结合,侧重于在治理的同时采用植被措施以辅助治理。程艳辉等[5]运用“治坡、降坡、固坡”模式,能快速防止崩岗的进一步发育,所谓顶部“治坡”,就是阻止顶部坡面径流流入崩岗内;崩壁“降坡”指的是减缓壁坡度,增加其稳定性;底部 “固坡”则是减少泥沙输出,防止冲积扇的进一步形成发育,防止对下游的危害。

此外,想要治理好南方红壤侵蚀,除去这些技术性的措施,还需要张利超等[6]提出的四步措施,即领导重视、预防为主、科学施策和注重宣传等措施。所谓领导重视,就是在政治系统上面有政策支持,而做好崩岗防治工作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其次,崩岗侵蚀危害性极大,所以能预防就预防,及早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减少因为崩岗侵蚀导致的巨大人员以及经济损失。

具体到生产实践中来就是要确定崩岗易发区,划分好用地界限,对于重点预防区以及重点治理区,要在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林木种植方面的措施,在治理的同时争取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此外,禁止在易发生崩岗区域开垦荒地,要做到有计划的利用有效的土地资源,防止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在防治与治理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近年来国内外推崇的“官胁法”和“近自然林业”,是自然封育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加速植被恢复较为成功的途径。最后,要注重全民宣传,对于崩岗侵蚀的危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告诉他们如何防治,也就是注重宣传。全面监督加强宣传是做好崩岗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崩岗易发区一般都是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与人类乱砍乱伐关系密切。

5 结语

由于南方崩岗侵蚀突发性强、危害严重、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崩岗治理还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缺乏不同崩岗防治模式下的技术体系和行业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治理示范;缺乏明确的崩岗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红壤土壤侵蚀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东辽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六六六对红壤和紫色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基于热脉冲方法的南方红壤蒸发原位监测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地震折射层析法在红壤关键带地层划分中的应用研究*
水泥对红壤pH值及植物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药+酒 危害大
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西吉县土壤侵蚀评价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