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故宫:着火,不是我的错

2019-11-28王左中右

百家讲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屋脊水缸宫殿

王左中右

说到故宫,有个奇怪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为什么这么火?确切说是,它为什么着过这么多次火?据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的记载,故宫建成600年,着火百余起。这是什么概念?上下五千年加起来,皇宫着火次数不过200起,故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难道是因为紫禁城红得发紫?并不是,而是被那些年的防火设备给坑的!

比如故宫防火主力——吻兽。

那是故宫刚建成的第二年一个吃瓜的夏天,突然天空一道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劈中了故宫,把最重要的三大殿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烧了个精光,可谓辛辛苦苦修建14年,一夜回到开工前。

作为当时北京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故宫的建筑群又高又密很容易遭雷劈,于是优秀的大臣们你拍一我拍一,绞尽脑汁替皇帝解决问题。除了提出多喝热水和远离那些劝他大度的人,熟读四书五经的古人献出了来自远古的大招:吻兽防火法。

吻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兽形装饰,像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一样,常年张着大嘴。从周朝开始古人就相信,只要将吻兽修建在屋脊上,这个家庭就基本告别天雷地火了。那吻兽到底长什么样?据说有的像凤凰,有的像朱雀、孔雀。一句话,大都是鸟的样子。

然而,明朝的建筑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总觉得吻兽有种违和感:将一副鸟的样子修建在屋脊上怎么看怎么别扭。本着“要大要奔放要吉祥如意”的原则,他们将吻兽升级成了吻兽plus:龙吻,也就是现在故宫宫殿上的那个样子。

龙吻,高三米,宽两米,重达四吨,所以通常用铁丝系住龙吻,再将铁丝一端固定连入屋脊,另一端像天线伸向天际——这不就是避雷针嘛!我泱泱大国竞然领先了富兰克林三个世纪!

然而,问题来了,吻兽伸出了手一枝独秀,确实是引到雷了,然而另一头没有接地,于是,天雷全被引到木头上了。这样一来不但没能防火,反而更容易着火。

但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接下来又放出大招:黑瓦方阵。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有个很重要的原因:缺水。然而古人的迷信是认真的,他们掐指一算,防火救灾看五行,一道行是一道关。按照五行说法,水为北方为玄武为黑,黑色就代表水,所以黑瓦就能防火,简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所以为了镇住藏书最多、防火形势最为严峻的文渊阁,在整个金灿灿的故宫里,文渊阁的屋顶偷偷地煽了油,全部换上了黑色琉璃瓦。然而,懂点科学的人都知道:黑色吸热呀!事实很快就让设计师啪啪打脸: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文渊阁大火。

当然,除了这些,故宫防火还有其他方法:藻井。

先科普一个小知识,故宫的宫殿采用的是重檐结构,重檐到底有什么用,古人说得很清楚:“重檐,谓就外檐下壁复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就是说两层屋檐能防洒壁,可以起到保护木构件和炫富的作用。

但同理可得,重檐防住的不只是洒壁的风雨,还有救火的泼桶大水,因此当时的故宫想要防火灭火,只能从内部抓起。于是古人抬头45度仰望天花板,打了个响指:那就在室内放口藻井吧。

正如獵豹不是豹,熊猫不是猫,藻井其实也不是真的水井,更像是一个吊顶。

藻井的“井”是“东井”,东井其实是二十八星宿里的水星,可以说是国产的水桶座;藻井的“藻”也就是“水藻”,通常是莲、菱等随风摇摆的水草,也象征着滚滚长江东逝的水,所以迷信的古人相信,水藻加东井,“所以厌火也”。

然而有个事实被忽略了:藻井是木质的,而且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桐油;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走,一旦屋内起火,有了这层木质天花板,基本相当于火上浇油,弄不好整座宫殿都会垮掉。

至此,藻井防火法,宣告失败。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皇宫用点水怎么了,怎么了?答案是,水是有的,水缸也是有的。

故宫宫殿70余座,每个殿门前都有口水缸,称作“太平缸”或“吉祥缸”,最多的时候,故宫有308口这样的大缸。

这就是故宫防火的后备军:水缸方阵,但是历史证明,308口大水缸都不如一个司马光。史料记载,光绪十四年(1880年),贞度门大火,大家正吃完火锅唱着歌,听闻消息都信心满满地到大水缸里取水、准备灭火,然而一伸手浑身就僵硬了:天啊,缸里的水结冰了!

原本以为已经万事俱备,结果大家还是慌成一团,一群人不得不跑到桥上哼哧哼哧地“凿冰一尺”,大半天才取到了水。事后大家点燃一支烟,默默地看着门口的大缸,总结出一个深刻的教训:一缸热水,宫中常备。于是一到冬天,大家就劈柴烧火在缸底加热,这就是著名的“故宫失火先烧一锅”,至于能不能灭火,那都是后话。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古代的故宫着火,都是实力;灭火,全凭运气。不过,好在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故宫就很少发生过火灾了。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屋脊水缸宫殿
云蒸霞蔚大别山
一口让人流泪的水缸
裂了缝的水缸也有用
谷仓山
水缸第几天会满
论南通传统民居屋脊的装饰艺术特征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在西藏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阿掘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