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2019-11-28刘妍吴海燕周倩

商业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刘妍 吴海燕 周倩

[摘 要]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困难等痛点,特色小镇的提出对于资源型城市城乡格局优化、产业升级以及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特色小镇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现实意义及作用机制出发,以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0-0035-03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贡献突出,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凸显,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发展对于资源依赖性高,技术、人才以及资金聚集能力弱,导致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经济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国家计划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源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机遇。资源型城市应该深刻认识特色小镇对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其中蕴藏的巨大机遇,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型地区发展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与作用机制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

1.优化资源型城市城镇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二元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其中最显著的差距体现在收入水平上,城乡人均收入收入差距达3倍以上,不仅如此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二元结构问题,城市建设表现为一面是高楼大厦,一面是矿区、棚户区;人口分布则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一部分为矿工、农民工。此外,資源型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矛盾,使得城乡发展失衡,加之留守儿童、农村老龄化问题使得城乡格局进一步恶化,城乡一体化受阻。特色小镇建设使得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活跃,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枢纽,除了为城市提供农业、服务、休闲等功能外,还承接了一部分城市疏解出来的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补充;在此过程中,特色小镇辐射农村、带动农村,从而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助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渐渐表现出“矿竭城衰”的特征,有限的矿产资源无法匹配高速的城镇化发展,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源型城市也受到价格波动与资源需求方面的冲击。另一方面,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建立起来庞大的重工业体系,使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能源开采相关产业成为主导,而农业、服务业处于弱势,现阶段,一些城市的资源相关产业甚至呈现出尾大不掉的趋势,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种桎梏。特色小镇的产业特点是“特而强”,通过汇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塑造“特色”形成其比较优势,从而打造优良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或者先进产业,这顺应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能够优化资源型城市供给结构,通过要素的整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融合、产业聚集,从而推动资源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破其对于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

3.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资源型城市受资源环境和矿产资源的影响,大都依矿而建,城镇建设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式分布特征,“点多”意味着资源型城市城镇分布相对分散,无法发挥中心城镇的聚集效应,小城镇发展质量差,中心城镇发展缓慢,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体现城市风貌;“面广”意味着城市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资金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增加了管理难度,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法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得资源型城市无法发挥集合效应,走集约式发展之路。特色小镇的功能特点是“聚而合”,形态特点是“小而美”,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小空间实现大聚集,小空间实现大创新,以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理念,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发展目标,有助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点多面广”、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实现绿色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小镇的作用机制

协同效应——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协同效应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产业择优,选择先进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的产业,在小镇内部进行产业集聚,形成该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凝聚为地区经济增长合力,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协同效应下,要求资源型城市摈弃对于资源经济的路径依赖,找准小镇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精准发力,形成产业集聚。

创新效应——特色小镇汇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是一个功能“聚而合”的创新平台,为各个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技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小镇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延伸产业链,创新产业模式,进而实现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得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效应下的特色小镇,能够助力资源型城市摆脱低端生产的困境,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赋予其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效应——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色小镇形成的品牌,使得消费者对于特色小镇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产业利润随之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资源型城市存在着环境差、污染严重等刻板印象,特色小镇的建设,为资源型城市重新定位提升形象提供了契机。品牌效应下,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特色小镇拒绝同质化、“千镇一面”的现象,植根“特色”,打造属于该地区的独特品牌,扩大影响力,促进消费升级,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小镇。

二、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布局不科学,特色小镇同质化严重

在规划布局方面,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的认识不到位,规划布局缺乏详尽的调研和分析,规划内容与现实条件相脱节,无法做到因地适宜。此外,资源型城市部分特色小镇的产业规划缺乏长远目光,对于人文、环境、产业链延伸、配套设施的整体考虑不够全面,无法利用聚集效应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2]。同时,特色小镇规划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自身定位不清晰,形成了同一产业、同一项目上“同质”建设,跟风发展,“千镇一面”,无法突出个性,形成独特的品牌基因。

(二)特色产业不突出,特色小镇定位不清晰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根基,特色产业不突出,特色小镇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为其积累了财富,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其转型发展的阻碍,总体上来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强劲的竞争力。就大同市而言,大部分小镇以传统农业为主,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猛,但未形成规模;第二产业多以粗加工类型的民营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小镇产业定位不明确。一些小镇虽然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一二三产无法深度融合,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水平低,另外,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无法联动,难以实现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城融合程度较低,特色小镇后劲不足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是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承载产业发展,做到城市、产业、人文的和谐发展。特色小镇要做到产城融合,要根据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环境、人文多方面的要素,实现“产业+”的功能集聚,而不是将众多要素简单叠加。特色小镇无实质产业内容,与本土产业相脱节,造成了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空城化。此外,特色小镇发展中市场化程度较低。特色小镇一般都是政府主导,以政府出资或垫资为主,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市场化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且一般只重视前期开发建设,后期维护和运营不能及时跟上,与特色产业契合度低,难以长期良性运行。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宜居宜游宜业水平低

特色小镇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从人才吸引、资金筹集等方面为特色小镇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在人文环境、生态优化等方面努力提升其宜居宜游程度。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程度比较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大降低了游客的体验。例如,大同市各个小镇的道路交通、公共厕所、文化活动场所、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并且对于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缺乏良好的管理和维护。[3]另一方面,小镇缺乏专业的管理、服务人才,现有人员无论是专业素养、业务水平,还是服务能力都有所欠缺,宜居宜游水平较低,无法吸引游客。

三、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一)合理规划布局,推动经济协同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从全局考虑,注重特色小镇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从小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具有独特产业优势的特色小镇,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同质化现象发生。同时,要统筹规划特色小镇的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运营,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引入服务、运营、管理等环节,避免后期出现房地产化、空城化的现象,保证其長期良性发展。大同市的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以大同市人口、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产业发展状况为基础,依托“一轴双城”的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三区、多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核心引领发展、三区协同推进、多点联动支撑”的辐射延伸式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二)突出特色产业,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升级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不突出,新兴产业不强劲,新旧动能转换面临困局,而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其产业定位,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要加速发展,同时要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大同市实际情况,要挖掘特色产业,扶植新兴产业,升级重点产业,根据其历史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康养、温泉养生、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类型的特色小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三)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效应释放经济活力

特色小镇是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一般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建设,效率比较低下。在当前的背景下,应该转变观念,采取市场主导的方式,政府主要发挥引导、监督、管理的作用[4],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于特色小镇的支持力度;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在开发、运营、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吸引专业人才,提升小镇创新能力,释放市场活力。因此,大同市应扩大对外开放层次,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雄安新区、“乌大张”长城金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城市的交流合作。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对接力度,着力构建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内外联动、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助力特色小镇建设。

(四)完善基础设施,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形象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立足特色产业,注重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社区等多种功能叠加,从而实现宜居、宜游、宜业三大目标,打造其专属品牌。大同市特色小镇的打造,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水电、交通、通信等设施建设,提升惠民程度。其次,依托特色产业,厘清特色产业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民俗体验之间的关系,重塑历史经典与自然风光,挖掘产业型旅游资源。最后,注重挖掘特色小镇文化内涵,以传统村落格局与自然风光为底色,以“互联网+”为驱动力,打造专属的文化IP,提升特色小镇知名度,从而实现人才聚集和产城融合。

[参考文献]

[1]金周祺,宋子齐.特色小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J].中国商论,2018(10):151-153.

[2]熊恒多,谢林岑等.加快武汉市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新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0):63-66.

[3]张吉福.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45-151.

[4]李观虎.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0):25-27.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