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9-11-28张培霞
张培霞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突出强调感受鉴赏,而我们的古诗词鉴赏课堂却反复强调技巧的运用,淡忘了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探索发现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并在其运用中让我们的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通过诗意的鉴赏激起学生的赏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轻松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堂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因为我们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古诗词通过诵读就能逐步提升的感悟力;我们反复强调技巧的运用,却淡忘了選择那些古诗词走进教材的最初目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眼中的“价值”,不是我们所谓的“技巧”。所以语文与我们的初衷越行越远,古诗词也与我们的诗意美好遥相观望,而在工具性面前,我们的人文之光,渺如荧光。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突出强调感受鉴赏,而这样一批闪现人文之光的作品却没能让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更诗意地享受语文,更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因为我们都只简单地把它视为工具,这样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呢?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辈们悉心的指引和自己不断摸索,发现以下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通过诗意的鉴赏激起学生的赏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学策略研究
(一)沉醉不知归路——情境导入
我们的国度是诗歌的国度,我们为此自豪不已。在《诗经》“关关雎鸠”的吟唱里,走向乐府诗歌化鸟双飞的浪漫中;从建安七子的风骨里,走向竹林七贤的风雅中;从田园生活的隐逸里,走向塞北大漠的苍凉中,走进凄清淡雅的婉约中,就在这些幽深浩渺的诗歌里, 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事先多做铺设,比如恰到好处的丝竹管弦之声,动情吟唱的喉歌之音(如执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前,可让学生先听歌曲《一剪梅》,然后在轻松地吟唱中完成对词作的初步感受),不着痕迹的铺陈之词……我们还可以在课前精心编拟与古诗词相联系的阅读提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阅读对心灵来说是一种浸润。
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则会发现一首首美妙的与感情相关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品的美好,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就是借助感情去感染读者,给读者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美感。饱含激情,富于想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所以,情境导入是一项应该提倡的细节把握,教师要不厌其烦,学会情境铺设,让学生自然进入诗歌,从而“沉醉不知归路”,达到有效解读诗歌的目的。
(二)应是绿肥红瘦——课堂主体
在情境铺设成功后进入诗歌阅读时,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成为一位适时伸手的路边人,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把语文当作工具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虽然文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但是因为一些模式的规定的东西,很有可能把教师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所以,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来说也就被弱化了。张定远先生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就和问题中》说:“教学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因为在这种现象下存在的教育模式,僵化的不仅是课堂,不仅是老师的思维,还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被阻断,所以我们没有了如孔孟大家先贤的涌出,更没有了王国维之流睿者的呈现,也没有了鲁迅之思想犀利者的诞生,多元解读从此被一元认定所代替,我们理想完美的诗意栖居就这样空巢而立,我们崇敬的人文之光就这样暗淡……这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现行的新课改所强调的, 新课程观所认为的,“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很有指导意义。高中古诗词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且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这就切实需要我们执教者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适当“留白”。
我们通过教学设计做好这个“空”,让学生想象的“实”来进行无限制的填充,我想这才是我们新课改所更需要的。
(三)星河欲转千帆舞——技巧点拨
1.意象的关注
中国的诗歌是典型的“微雕”的艺术。诗体的限制,于是诗人词者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但是其中凝练的意象,也就成了我们解读诗歌的钥匙。
2.情感的把握
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他仕途失意;杜甫悲叹“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因为他报国无门;柳永凄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因为他感伤别离,前路漫漫。所以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该指引学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跟诗人产生共鸣。
3.联想式鉴赏
古典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且又言近而旨远。因此在教学中.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理性地翻译那些充满灵性的诗句,会失去诗的神韵。而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联想式鉴赏更有助于有效解读诗歌。比如,对于某些诗句中意象,可以选用相似的诗歌或者是词作来加以化用,以诗来解诗,或者以词来解词,抑或诗词互解,都能达到很好的鉴赏效果(但这种方法的有效实施,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当的诗词储备量)。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以诗解诗”法,不但不会破坏诗词的“整体美”,还能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加深阅读的兴趣。
(四)惊起一滩鸥鹭——创作欲望
学生成了古诗词鉴赏的主体,又有了相关的鉴赏技巧,这样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容易形成争渡的局面,甚而有可能会妙笔生花,这样我们以后的古诗词课堂便不会显得那么紧张,那么急促,在我们的课堂中会萌生出更多的精彩,孕育出更多的思想;我们的课堂从此以后不会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更多新生者的绝唱,换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古诗词课堂鉴赏会是那拥有鲜活生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张定远.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就和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0(2).
[3]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沈波.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