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案例研究为载体,探寻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有效性的策略
2019-11-28吴相久
吴相久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要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为此,课堂呼唤教学对话。本课题研究紧扣课堂教学主渠道,以课堂案例研究为载体,积极进行教学对话,精心设计教学对话方式,优化教学对话过程,从而寻找提高教学对话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案例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一)有效教学对话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这说明了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是“怎样的对话是有效的”,《语文课程标准》却没有说明,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效的课堂对话缺少可操作的策略。
(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话的本质认识不足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大,给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时间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话。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进行新的变革,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要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和学生真诚平等地对话。因此,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育呼唤教学对话。但在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平等、民主的氛围不够,语文教学中假对话比较严重。许多老师让学生多说,自己少说;自己和学生一起说;学生和学生一起说。肤浅地理解对话的表层意思,至于对话的有效性及对话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
事实上,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都在对话中进行,课堂不缺少对话,教师和学生也不缺少对话。但对话的有效性却不够。
为此,我进行了课题研究,旨在寻找教学对话有效性的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理论支持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支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对话。
(二)中外大家对教学对话研究理论的支持
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在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词作家田汉说:“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通过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研究过程
(一)对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目前语文课堂上教学对话的现状,我对所任教的高一年级同学(96人)做了问卷调查,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认识现状如下:
对调查状况分析如下:
第一题说明大多数学生是喜欢教学对话的。第二题和第三题中学生喜欢A的理由是学生的民主、自由、平等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二)课堂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1.肤浅的对话
案例:学习《寡人之于国也》
师:《寡人之于国也》写的是梁惠王与孟子的一番对话,开篇是梁惠王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
生:寡人之于國也……何也?
师:梁惠王这番话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
生:民不加多……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方式。“一问”与“一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样的对话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对话缺失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没有精神的交流、视野的融合,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肤浅,没有思考的价值,这样的对话既消耗时间,又浪费感情,只能算“肤浅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案例:学习《琵琶行》
师: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是古代诗文描写音乐的绝唱。这一段音乐描写绘声绘色,让人如痴如醉。你喜欢音乐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什么古典音乐?
生:《春江花月夜》。
师:下面,我们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
生:谈……
学生依据文本,深入文本之中,才是有意义的对话。教师为了体现课堂的引申拓展,将话题迁移至文本外,让学生发挥,学生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而教师却不引领学生回归文本,这严重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行为,同时也失去了对话的价值。
3.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案例:学习《兵车行》
师:第一段最后两句在整首诗中起何作用?
生:回答。
师: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
师:第二段的一、二句起何作用?
生:回答。
师:承上启下。
师: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叙事的?
生:回答。
师:官府变本加厉,人们的心里,青海战场的惨象……
教师编造对话情景,发起对话话题,并控制了对话的过程,同时对对话的结果进行了裁定。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整个对话过程却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完全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而是老师牵引的表演而已,是语文课堂上虚假的包装。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对话,以及如何做才是有效的教学对话;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教学对话是有问题的,这为寻找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有效性的策略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课堂呼唤教学对话,特别是自由、民主、平等式的教学对话。笔者根据调查结果,通过对课堂案例分析,重点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策略一 创知识、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讨研究,让学生在对话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活动是主体,教师的活动是引导。课堂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问题情境。
学习《老王》,教师创设导入情境:“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下面我们读一读杨绛的《老王》。学生在读课文前,教师又创设一定的情境:作者与“文革”相关背景材料(幻灯片投影)。让学生了解背景,加深对文本情感的领悟。这时学生开始和文本开展对话,边读、熟悉、感知课文。学生和文本对话完后,教师抛出问题:(1)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2)读第8—15段,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3)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幻灯投影)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对话活动。
策略二 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感情境,勾起学生强烈的对话欲望。
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创设情感情境:“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晕厥。教师读出味来,读出了情来,学生会受到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接着,教师问:你们听了以后,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收到了很好的对话效果。其实,课堂中创设了情感对话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愫,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想一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心怎么不为之荡漾,他们的内心肯定有很多话要说。由此,我想,语文课要充满活力和生机,就必须活灵这潭水,如何活灵?创设情感对话情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变成了只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对话是无效的对话,只有刺激学生想要交流的欲望,他们所说的话才是真情的流露。
策略三 创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对话的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对话。
学习《想北平》。
师:本文通过对北平一景一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真切朴实的故土情思,及对北平深沉的爱,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是经典的,试作评点。
生1: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第6段)
评点:“哼”“愧杀”,运用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带霜儿的玉李”,京味十足的词语,让人听起来很有地方风俗特色,富有亲切感。
生2:“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第2段)
评点: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北平比作母亲,把自己对家乡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我说不出”这几个字虽然没有描写,但是一种爱到深处的体现。正因为爱得深爱得透,所以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例如我很爱我的爷爷,但怎样爱他,我也说不出。
教师创设了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思维得到了提升,这样的对话是有价值的、有效的。
策略四 从故事活动中创设“对话情境”
有些文本的内容可能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有辩论会、演讲会、讲故事、课文剧本演示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热爱中华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学生改编剧本《长亭送别》。在改编的过程中,人物的唱词中融进了许多现代人的意识。这表现了学生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给予大胆的赞颂,对老夫人干扰他们的婚姻自由表示憎恨。学生通过同文本的对话,不仅增添了知识,内心情感更是得到熏陶感染。
学生课堂表演《鸿门宴》。学生要演绎波澜起伏的情节内容,展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都要通过对话来完成。学生精彩的对话使心灵撞击了耀眼的火花,思维得到了提升。
为了使课堂对话的效度提高,除课堂对话有效性的策略外,我们还要保证课堂对话形式的有效。下面,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保证课堂对话形式的有效性。
1.师生平等探讨式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对话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畅谈,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对课文解读的感悟,分享收获课文成果的喜悦。
学习《炮兽》,教师以“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有哪些”为研究抓手,引到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意见,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2.生生平等互动式对话
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思维对话式碰撞因素被忽视。新课程理念下十分重视学生间的互動对话,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學习《鸿门宴》,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项羽是什么样 的人”。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放刘邦是宽容大度的表现”,有的学生认为“项羽放刘邦是妇人之仁”……生生积极对话,各抒己见,思维碰撞。
3.学生敢于挑战文本式对话
学生敢于质疑文本、挑战文本,并能同文本开展对话,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敢于说不。
学习《沙之书》,学生和文本开展对话,教师讲到小说的 主题:一些珍贵的东西可能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美是无法占有的”“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人应选择停步”等。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与作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敢于质疑文本,敢于说不,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4.学生自我总结式对话
自我归结式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态。专家经常处于自我对话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于总结、善于总结,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逐步地提升自我能力。
学习《赤壁怀古》,在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自我对话:读完这首词,自己所悟到的内容?一堂课学完后,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效果怎么样?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
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失去了对话教学的真实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对话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对话主体的关系。
对话本身就是民主、平等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基础上,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轻松、活跃的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受到鼓励和鞭策后,心态就会保持开放的状态,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就会在对话的过程中更加的积极和主动,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审美体验。
第二,调控好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下,积极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涉及教师的言语。教师的言语要言简意赅,不能拖泥带水。同时要以自己的行为有效地把控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正确引导,有效对话。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话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在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关注三方面:学生对话的参与状态,学生对话的交流状态,学生对话目标的达成状态。
第三,关注课堂教学对话中的假对话。如不具实质的对话,独白式对话,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等。
四、研究的收获及反思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在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彼此敞开了心扉,在平等民主的气氛里真诚沟通,互相交流。张华老师曾说过:“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由此可见,教学对话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课堂对话教学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对话的面纱还很多。所以我们要坚持有效对话,反对流于形式的假对话;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对话,反对独裁式的对话;要始终坚守新课程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通过对话教学方式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京华.《长亭送别》赏析[J].文学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