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竞争时代下的中国葡萄酒产区产业竞争力评价
2019-11-28苗冠军苏丽张庆霞
苗冠军 苏丽 张庆霞
摘要:基于产区竞争时代背景下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从产区视角构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和TOPSIS模型对中国九大葡萄酒产区所包括的12个省(市、自治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份额、产业利润、产业生产力等因素对中国产区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较大,而产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为此,各产区应根据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因地制宜地去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区竞争力。
关键词:产区竞争时代;葡萄酒产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9-007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w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etition in the production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in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rea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ine industry in 12 major wine 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s nine major wine regions was evaluated by using combination empowerment and TOPSIS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rket share, industrial profit,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other factors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domestic wine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impact is relatively small. Therefore, according to its own loc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 each producing area shoul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cultivate and build a uniqu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era of production areas competition; wine producing area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随着中国葡萄酒产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形成了以东北、渤海湾、怀涿、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贺兰山东麓、黄土高原、黄河故道、云南高原等为代表的九大葡萄酒特色产区[1],这些区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优势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2016年中国九大葡萄酒产区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国60%以上,葡萄酒产量占全国90%以上。当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在战略调整中步入了发展新常态,葡萄酒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需求个性化、产业发展精细化、产业业态复合化等趋势特征日益明顯[2],葡萄酒市场竞争的焦点开始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转向产区竞争,预示着中国葡萄酒产业进入了产区竞争时代。产区作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培育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在葡萄酒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产区竞争时代下中国葡萄酒产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从产区层面构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对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挥产区比较优势、培育打造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提升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家层面对中国与新、旧世界葡萄酒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3-5],且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选用钻石模型[6]、模糊综合评价法[7]等,权重确定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或客观赋权法。结合产区竞争时代背景从产区层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基于产区视角,运用组合赋权法和TOPSIS模型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中国葡萄酒产区明确自身优劣势,认清差距和短板,加快培育和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所谓产区竞争时代是指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由产品竞争、企业竞争升级到以突出产区风格与个性塑造为重心的阶段。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成本居高、竞争乏力等突出问题[8],深入发掘产区风土、生态等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葡萄酒产业向个性化、高性价比、集约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成为产区竞争时代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本研究在参考借鉴陈立敏[9]产业竞争力四层次论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产区竞争时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从产业环境、产业生产力、市场份额、产业利润4个层次构建了中国产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4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产业环境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产业生产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实质,市场份额是产业竞争力的表现,产业利润是产业竞争力的结果。与以往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设计的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新增加了反映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环境因素指标、反映葡萄酒资源禀赋条件的指标、反映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指标和反映葡萄酒产业国内市场份额的指标。
2 评价方法选择
2.1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为弥补主观赋权或客观赋权单一赋权方法的局限性,采用主观赋权的G1法与客观赋权的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以期既能体现专家的经验判断,又能反映指标数据本身的客观性。
2.1.1 主观赋权G1法 G1法又叫序关系分析法,是中国学者郭亚军[10]针对AHP法的缺陷提出的一种新的主观赋权方法,主要是利用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及相邻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判断来确定指标权重。与AHP法相比,G1法具有计算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具体步骤如下。
2.2 TOPSIS法评价模型
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一种经典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构造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负理想解之间的欧氏距离,得到各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贴近度,作为方案排序的依据[13]。TOPSIS 法与其他决策方法相比,具有计算简单、样本量要求较少及较为客观等特点[14],能较好地满足多目标选优和综合评价排序。为此,选用TOPSIS法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对计算出的Ci按照大小进行排序,Ci越大,方案越优,反之亦然。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与中国九大葡萄酒产区相对应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12个行政区域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这些省(市、自治区)在中国葡萄酒产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国葡萄酒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相关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等。对于部分无法获取的葡萄酒产业数据,采用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替代。
3.2 产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
3.2.1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层次评价 采用组合赋权和TOPSIS 评价模型分别从产业环境、产业生产力、市场份额及产业利润4个层面对中国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的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分层次评价,以比较分析葡萄酒产区在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同层次方面的优劣势。以产业环境层次评价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组合权重。运用公式(7)对产业环境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別运用G1法和变异系数法公式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再利用组合权重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组合权重,结果见表3。
2)计算理想解及相对贴近度。以Excel为运算工具,按照TOPSIS法评价步骤计算中国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产业环境层次指标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欧氏距离及距离理想解的相对贴近程度,结果见表4。
同理可得中国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在产业生产力、市场份额、产业利润等层次的评价结果(表5)。
3.2.2 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以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中的产业环境、产业生产力、市场份额及产业利润4个层次作为评价标准,重复上述评价步骤,对中国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表6)。
3.3 评价结果分析
3.3.1 分层次评价结果
1)在产业环境层面,从权重反映的各项指标重要性程度来看,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园面积占比、GDP增长率、外国直接投资额、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人均GDP、最终消费增长率(表3),可见产区葡萄种植的基础与潜力、经济增速及外商投资额是目前影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从葡萄酒产区的评价排名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天津、吉林和宁夏(表5),表明其在发展葡萄酒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产业环境。天津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外国投资额,吉林的主要优势在于葡萄在当地水果种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宁夏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强劲的消费支出增长势头。
2)在产业生产力层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资源禀赋系数、葡萄酒产业扩张系数、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表3),可见目前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规模扩张对葡萄酒产业生产力的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等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从产区排名来看,新疆、宁夏和山东排在前3位(表5),表明这3个省(自治区)在发展葡萄酒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新疆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最好的葡萄资源禀赋条件,宁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葡萄酒产业R&D投入强度和较快的产业扩张势头;而山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葡萄酒产业R&D投入强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3)在市场份额层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酒出口额占比、国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3)。从产区排名来看,山东、河南和甘肃排在前3位(表5),表明这3个省的葡萄酒在市场销售和贸易方面表现较好。山东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中国的葡萄酒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河南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占有较大比重,甘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葡萄酒出口在本地区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在产业利润层面,各主产省(市、自治区)葡萄酒销售利润率存在较大差别,这与各省(市、自治区)葡萄酒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在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中,新疆、河北和云南3省(自治区)的葡萄酒销售利润率排名前3位。
3.3.2 综合评价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4个层次的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市场份额、产业利润、产业生产力、产业环境,可见目前贸易优势及市场占有率、产业利润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产区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较大,而宏观经济及相关产业环境对产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从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表6)来看,大致可分为4个档次:第一档次(Ci>0.40)有山东,其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基本特征是在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4个层次因素方面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且发展比较均衡;第二档次(0.3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产区竞争时代背景,从产区视角构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和TOPSIS模型对中国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的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产业环境方面,目前葡萄种植基础与潜力、经济增速及外国投资额是影响产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产业环境因素,天津、吉林和宁夏排名前3位。②在产业生产力方面,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规模扩张对产区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新疆、宁夏和山东排名前3位。③在市场份额方面,山东、河南和甘肃排在前3位,原因在于其葡萄酒产业在出口额占比、国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④在产业利润方面,新疆、河北和云南排名前3位,原因在于其葡萄酒产业具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⑤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市场份额、产业利润、产业生产力是影响产区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2个葡萄酒主产省(市、自治区)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可分为4个档次,第一档次有山东,第二档次有新疆、河北和河南,第三档次有云南、宁夏、辽宁、甘肃、吉林,第四档次有山西、北京、天津。 4.2 建议 在产区竞争时代下培育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兼顾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各层次要素的统筹推进,另一方面要重点聚焦制约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和短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特色化、个性化葡萄酒产区的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区竞争力。具体而言,对于目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较强的产区,要强化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改善产区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推动葡萄酒产业向集群化、融合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水平居中的产区,要进一步整合和发挥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加强原产地保护和形象塑造,提升产区葡萄酒品牌竞争力,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对于葡萄酒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产区,要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力度,加快推进葡萄酒产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通过强化科技和管理要素作用,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葡萄酒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记明.葡萄酒产业30年发展回顾[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9(3):61-66. [2] 刘世松,韩永奇.开启中国葡萄酒个性化与性价比的时代——从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看我国葡萄酒业新常态[J].酿酒,2015, 42(4):2-6. [3] 叶 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3. [4] 郑 岚.中国葡萄酒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时代经贸,2013(6):12-13. [5] 章家清,朱 艳.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6):31-39. [6] 荔军歌,薛 莉,窦学诚,等.基于钻石模型的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59-264. [7] 张洪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葡萄酒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4. [8] 韩永奇.提升新时代区域葡萄酒竞争力情境下的产区个性塑造: 现实问题、竞争背景与路径选择——以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4):23-29. [9] 陳立敏.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提升策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2-76. [10]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4-47. [11] 尹国俊,曾可昕.外国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J].科研管理,2013,34(3):75-83. [12] 孙晓东,焦 玥,胡劲松.基于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理想解法及其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62-66. [13] 杨宝臣,陈 跃.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项目评标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0-54. [14] 郭 亮,于 渤.动态视角下企业技术集成能力评价研究——基于AHP-模糊TOPSIS法[J].科研管理,2013,34(12):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