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2019-11-28钟妮晓
钟妮晓
【摘要】笔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课型特点设计出自读程序,构建了“五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初读—议读—精读—美读—诵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反复读,滚雪球地读,才能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读这么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及阅读课型特点设计出阅读程序,构建语文阅读课堂 “五读”的教学模式:初读——议读——精读——美读——诵读,层层推进。
一、初读课文,是悟的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健康需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懂一篇课文,知道课文说些什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去读课文,对语言的感觉,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受。
我在教学《掌声》这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并且提出一个要求:“你能读懂些什么?”一读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知道这掌声是为小英鼓的”“我知道了同学们是 为小英的变化而鼓掌”“我知道了小英由一个自卑、忧郁的女孩子变 成一个活泼勇敢的女孩子”等。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他们也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那是他们阅读后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是多么令人兴奋。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奠定了悟的基础。
二、议和读结合,是悟的最高呈现
议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色调。课堂上引导学生议和读结合,让学生在初读感悟了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朗读与评价,做到读后有议,读后有答,读后有反驳,读后有争辩,让学生在读与议中思考、感悟、吸取。
我在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时,让学生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先自由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因为在讨论时,学生阅读体验开启,通过发表见解,倾听发言,当学生自我的见解得到肯定时,学生会产生一种读书获得成功的快感,而当学生自己的见解受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了主动积极的思考,对课文的阅读就有了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学生对读课文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主动学习的读、议,就很容易体会到小鸟和青蛙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就能增强角色意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能力,为下一步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是悟的核心
精读课文就是要把课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地把握,综合地理解。因为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中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学习作者布局谋篇之法。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语段词句引导学生读悟,走进文本核心。
如在教学课文《东方之珠》,老师只要实实在在地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品读,学生就能感受到“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只是老师要注意在学生初读议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精读感受“东方之珠”的繁华的街市、迷人的夜景。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展开想象:站在太平山山顶,清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这样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精读,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港湾里的灯光”“马路上的车灯”分别比喻成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学生理解了文本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就自然激发了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这个阅读理解的效果。
四、美读课文,是悟的升华
美读,是把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读,激昂处还它一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这是叶圣陶先生特别推崇给老师教给学生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是传达课文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思想共鸣,是悟的升华。
如阅读《西湖》,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了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把作者描写的看到的美景还原为图,感受作者的心情。教学第三自然段,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圈出表示景点的词,然后画出它们的位置及样子。学生画得兴趣盎然,一些词语就在学生的读读画画中理解了。第四自然段,我则让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边闭眼想象那景象。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感同身受。
五、诵读课文,是悟的再现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诵读,是在不断积累言语和情感的过程,是悟的再现。而悟的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若提升了,学生语言的概括、组织及表达能力就会加强,最后会作用于日常说话写话上,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诵读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言语中体味文章所抒发的不同程度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思想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入选小学语文书里的文章蕴含着各种美,学生多次诵读,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言语的含蓄美、形象美、音乐美的感染能力,还能从篇章结构中领会文章的旨意,从而培养学生用语言描摹表情达意的能力。
因此,我密切关注学生课堂中的诵读感悟。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句子,反复诵读、感悟。如我教学《军神》这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像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将军那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意志。这样,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由“接受者”成为“发现者”。
好的文章,需要我们认真反复朗读体会,对文章的美妙之处、精彩之处,要学会紧扣关键语句词语用心朗读、美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课文,文质兼美,老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文中多走个来回,通过初读课文、议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诵读课文五步,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空间,营造运用知识的氛围,发掘运用知识的源泉。这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加强,思维将会更有条理,创新意识将会更加强烈,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馬晓霞.“五读”俱全,尽享书香快乐[J].教师,2016(24).
[2]肖明英.古诗教学中的“五读”[J].课外语文,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