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特色村镇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研究
2019-11-28李畅赵艺源
李畅 赵艺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建设作为一项利民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分析了神木特色乡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神木特色乡镇旅游可持续扶贫的模式建设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9-004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projec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rural touris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enmu characteristic Township tourism are analyzed, an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Shenmu characteristic township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被人们所重视,全国各地认真而有序地开展乡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的新型经济产业,2011年被写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旅游+”的概念,2017年9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国家对“三农”问题及旅游扶贫的高度重视[1]。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市场带动作用,成为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
1 神木市特色乡镇旅游发展现状
1.1 特色乡镇旅游发展区域背景
神木市位于陕西西北部、陕西山西内蒙三省的接壤地。神木市交通便利,市区距榆林和鄂尔多斯两个机场仅100 km,形成了与外省省会城市有航班相连,与省内各城市有高速公路相通的交通网,为特色乡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一带一路”、京津冀联合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等高层次、区域战略规划的叠加实施,给位处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神木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神木市历史悠久,文化淳古。現存史前最大的城市遗址——石峁遗址,雄厚的杨家城、古朴的高家堡古镇、险峻的二郎山、雄峙两河的天台山和被松柏环绕的西津寺形成了一道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这里留下很多历史人物的印记,一代名人司马光和欧阳修在此留下赫赫政绩。历史上著名诗人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都源自于此。民间乐器如唢呐、三弦,酒曲、说书等民间文艺,地毯、手工编织、铜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神木地理独特,区位优越。其位于黄土丘陵区与内蒙古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多种地理地貌汇集于此,有高原、丘陵、草滩、湖泊,好似一个地理盆景。整个城市以明城墙为界,展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南为丘陵沟壑区,北是风沙草滩。除此之外,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白求恩生活和战斗的足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神木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神木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神木市全市国土总面积达7 635 km2,辖14个镇6个街道326个行政村,总人口54.2万,其中农村人口25.95万,占总人口的47%。神木市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陕北民俗特色鲜明,神木市非常重视特色乡镇旅游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推进古镇游——高家堡古镇、文化旅游——石峁遗址、杨家城遗址,生态旅游——红碱淖湿地,塞上名山——二郎山,东山庙群——九龙山,明清四合院等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2018年,神木市全市共接待游客695.63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实现旅游综合收益70.44亿元,同比增长25.7%。
1.3 神木特色乡镇旅游发展特点
神木市拥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神木市老城区为中心,以黄河沿线地方特色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贯穿,形成“一心七区四带”的旅游发展格局。但全域旅游的发展还不完善,地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造成景区“人流”现象严重,各景区独立和封闭发展,之间不存在空间的延续性,形不成区域化发展,起不到相互带动作用。
2 神木市特色乡镇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2.1 全域旅游发展不完善,政府部门缺乏统筹规划
全域旅游是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打破地理边界,产业界限和行业界限,将一特定区域作为全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综合管理,通过“旅游+”和“+旅游”促进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层融合,促进区域的全要素和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全社会共建,人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由于乡镇部分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格局也较为单一,全域旅游发展并不完善,政府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是制约神木特色乡镇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要使景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不再依赖于门票收入,而将单个“景区旅游”转化升级成“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领导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观,通过调整景区发展思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加大旅游产品“精”“新”开发力度,并与周边景点实行“联营合作”,以此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促进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薄弱
神木市农村的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还处于初期阶段,融合不够紧密,整体开发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的精度和新度欠缺,发展并不完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经营组织发展迟缓,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缺少良好的带动作用。农副产品单一化,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及良好的服务水平,相似产品及不良竞争情况依然存在。旅游业的综合效能和产业带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乡村地区复合型、产业融合型人才缺失,当地农民自身技能水平较低,也阻碍了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都成为阻碍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空心村”现象严重,传统文化保护不足
城乡发展差异化促使外出打工的年轻村民比例逐年增加,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村民,而乡镇是民俗文化生长的土壤,没有了村民的村子便失去了灵魂。乡村振兴即是文化的振兴,乡村旅游即以文化为本。农村传统文化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在乡村建设中忽视了对人文景观内涵的挖掘,而单纯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乡村与城镇同质化,使乡村失去温度与活力,继而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4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乡镇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统筹安排,优质的生态环境即是乡镇发展最大优势。因此,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但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村民的居住环境卫生还需整顿,因此,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达成乡村生态的振兴,第一要提高农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第二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卫生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加强农村公路、饮用水、污水处理、电力、网络通信等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第三要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原有的乡村风貌,对村里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保护,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2.5 乡村振兴缺少技术、智力支持
因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寻求发展,直接导致乡村振兴的实现缺少人才,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留住人才,让乡村具有“活力”。现阶段农民缺少相应的培训,而乡村振兴的实现就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技能素质,因此要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职业教育院校资源,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智力支持。
3 神木市特色乡镇旅游可持续扶贫的模式建设
3.1 创建完善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整合区域资源强化全要素发展
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构建新的旅游产业体系。以神木市为全景区,优化此区空间整体布局,打造全域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2017年神木市明确了“一心七区四带”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但各个景区在进行建设时对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导致规划设计缺乏针对性,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且服務设施建设不到位;其次,村镇旅游景区的发展呈现出各自为营、封闭独立的局面,缺少对游客的调查分析与评估,各景区旅游项目形式过于单一,产品设计雷同现象严重。因此未能做到“全时间,全季节,全区域”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距离游客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从神木市区前往红碱淖湿地景区的时长为2 h左右,在此时间区间里该路程内没有其他任何旅游产业的补给,造成无法满足游客游乐体验感。而位于中鸡镇西南部的纳林采当村距离红碱淖景区仅8 km,总土地面积88 km2,拥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广阔的土地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纳林采当村引进了恒源集团农丰农业、长青健康科技两个企业在村上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形成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鉴于此,可把纳林采当村作为红碱淖湿地景区发展线上的一点,将生态游和乡村游相结合,打破原有景区的封闭独立性发展模式,既丰富了该“线”的旅游内容,又将“点”连成线建设成美丽的景观带。同时加强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3.2 创建“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扶贫模式
旅游扶贫的本质是产业扶贫,以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加快乡村地区的脱贫步伐。旅游扶贫的重点是精准扶贫,探寻精准扶贫的多元化产业模式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特色村镇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为切入点,根据自身乡村资源特色进行产业融合,即以“旅游+商业”“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等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使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造血”扶贫。纳林采当村即是找到了自身的闲置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及靠近红碱淖景区的优势,发展“旅游+农业”。首先修建公路与红店公路连接,借助红碱淖名气引流游客,发展农业旅游。引进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和长青健康科技公司,是集种养殖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也是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基地。引导和扶持村民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建设中来,解决了村民就业的问题,同时改变了村民种养殖观念,带动了村民调整种养殖结构的积极性,推动纳林采当村的长效发展。注重绿色农业发展,把农产品的开发作为拓宽致富的渠道。走多元化的扶贫路线,最终实现村民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3.3 发展生态旅游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神木特色鄉镇旅游开发建设中,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先为前提,在同一规划下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良好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是其长期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基础,保护好这些资源,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4 “观念扶贫+智慧扶贫”的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
在乡村振兴中观念和智慧缺一不可的。决定旅游扶贫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能不能激发村民为主体的内生动力。旅游扶贫需要神木当地政府对村民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加强培养村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通过自我奋斗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作为扶贫路径之一的旅游业,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智慧的支持。因此积极利用“互联网+”模式,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民宿、农家乐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互联网销售平台,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查询、购买等服务,同时完善乡村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功能,加快乡村旅游网络化开发进程。让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村活起来、让村民真正脱贫,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智慧旅游扶贫道路。
4 神木市特色乡镇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路径选择
4.1 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能
以“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大力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层融合,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构建旅游业与科教、文化、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商贸等多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和发展一些跨行业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商业展览、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等,促进区域旅游因素的深度整合,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神木特色乡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的发展需要对神木陕北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打造以民俗为核心的民俗博物馆及相关的文化产品;“旅游+科教”将神木乡村农耕文化融入到农耕体验、亲子教育、果蔬采摘等功能之中,还可建立神木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城市居民了解农业,了解农村农耕文化,了解当地的习俗。“旅游+商贸”的发展可以将乡村特色产品引入市场机制,针对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的转型升级,将特色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有利于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4.2 深挖神木特色乡镇地域文化,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神木市地处陕蒙接壤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黄河流经于此,位于长城沿线,雄浑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因而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应考虑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条件,突出主题。对特色乡镇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和重组设计丰富特色乡镇旅游的内涵,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使乡村旅游更具鲜明的形象和品味。
(1)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依托神木乡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深层次地挖掘古村落空间、古村落建筑、文物古迹等文化精髓,围绕旅游业六大要素将每个要素做好做精做出特色,形成每村一品的旅游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2)依托特色乡镇的民俗文化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神木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节庆活动较多,如糍粑节、灶君节、转九曲、垒火塔和点火判等。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将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突显村村游浓郁的乡土风情。
(3)促进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和项目中。诸如陕北民歌、陕北唢呐、柳编制品、陕北毡绣,当地极富蒙汉风味的特色饮食,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形成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3 开发“精”“新”的乡镇旅游商品,改进产品销售形式
乡村的农副产品以其绿色无污染的特点一直被城市居民所青睐。特色乡镇的土特产、手工艺品等都被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出售。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对商品的“精细”和“创新”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采用艺术的理念和本地的文化进行融合,就地取材、采用传统工艺开发多种多样的文旅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要。如,高家堡镇的挂面质量好、口感佳,在榆阳区、佳县、神木甚至东胜地区都很畅销,成为高家堡镇上的“抢手货”,在农忙时节加工挂面根本赶不上卖。每家作坊的门前挂满了细长的挂面,整齐划一的在风中摇曳着,有如错落有致的窗帘精美又细致。但想让高家堡挂面走向更大的市场,将家乡挂面端上更大的餐桌,就需要在产品创新和精致程度上下功夫。挂面在制作规格上应有圆而细,有宽而扁的,宽窄不一,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在后期包装上应采用多种标准的包装样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建立网络电商平台,将乡镇的旅游产品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推进特色旅游村镇农副产品的销售方式的创新发展。农副产品以新的姿态走向旅游市场,成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为村民扩宽增收渠道。
4.4 加强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的振兴不仅要靠农民自力更生,改进观念,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要引进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加入到乡村发展中来,作为“领头雁”引领农民群众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继而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突破这一阻碍就要和当地的职业教育院校相结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同时神木市政府要出台人才引进的优厚政策,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首位。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脱贫攻坚已步入‘啃硬骨头阶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利民的工程,是真正可以让乡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以神木市特色乡镇旅游发展为例,阐述了特色乡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不足,对神木市的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完善神木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创建“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观念扶贫+智慧扶贫”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并发挥“旅游+”的综合效能,深挖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精”“新”的旅游商品,加强人才培养,社会多方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等路径。促进神木特色村镇旅游的可持续扶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洁平,深化旅游扶贫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旅游报,2017-12-25(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4-16.
[3] 毛 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212-217.
[4]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N],经济日报,2016-02-25(6).
[5] 屈银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25-27.
[6] 祁嘉华.陕西古村落成为新农村的路径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7] 段友文.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 蔡 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9]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古村落(一)——记忆与乡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0] 蔡克信,杨 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8(9):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