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文本“对话”的解析中研读人物形象
2019-11-28刘翼
刘翼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应当成为语文课堂上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文本当中,可挖掘的语言价值是不一样的,对于描写人物的文本,如果能够从人物对话中猜想、建构人物形象,那对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走向深刻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经验表明,描写人物的文本中,人物对话所占篇幅并不相同,但如果能够发掘对话中“微言”的“大义”,那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建构人物形象、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文本,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较多,但对话所占篇幅相对较少,然而也正是这相对较少的对话,却引发了笔者探究的兴趣。
一、“对话”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
结合多年的经验,笔者发现学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后,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并不清晰,这让笔者感觉有些奇怪,一方面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运用,特地跟學生强调阅读课本要注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体味其内涵,学习其表达方式。但另一方面,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却不清晰,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虽然在关注语言,但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优美性,而忽视了语言与人的结合,于是笔者开始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毫无疑问,人物对话原本就是人物描写中最关键的语言,如果说描写人物可以从外貌、行为角度进行的话,那笔者以为这些描写其实是间接的,只有对话描写才是真正能够提示一个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的语言。这是因为“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常常表达了这个人最真实的性格,哪怕是最朴实的语言,如果深入探究或者是结合其他描写来探究,也能够发现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藤野先生》一文中,人物对话并不是很多,但同样可以在对话的研究中管窥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够发现求学时鲁迅先生的内心想法。当然,后者是人们研究较多的,“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得比较充分,因此笔者本文重点基于对话去分析、猜想、建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当然,这个建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学生的认知,笔者不以史实作为评价依据,只要他们的认识是积极向上的即可,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可能对课文中的对话进行任意解读,对藤野先生的形象进行任意建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把握与引导。
二、探究《藤野先生》中的“对话”
对于《藤野先生》一文的语言解读,有同行以《藤野先生》为例,从课堂导入、口语修辞、问题表述等教学语言的设计,去尝试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味道,用温暖而充满感情与智慧的教学语言,营造温情的课堂氛围,启迪学生个性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笔者独以其中的“对话”为切入口,也算是独辟蹊径。
通读全文,除藤野先生的自我介绍之外,对话有这样的几处:一是,“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二是,“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虽然没有作者的回答,但却有:“心里却暗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是记得的。”)三是,“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有时非常感慨,一篇以藤野先生为题的课文,文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却只有这么几段,但感慨之余探究热情却更甚。于是在课堂上有了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文中的对话,你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直接促使学生去研究课文中的对话,结果发现藤野先生的话,总是从促进鲁迅先生的医学专业发展而提出的,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专业甚至是非常“执着”的老师!甚至有学生说,“藤野先生的执着,就跟你(笔者)的执着一样”。
学生这样的“发现”让笔者感觉非常意外,反问学生:“藤野先生执着?”生答:“让抄讲义,‘拿来我看,精致修改,叹息……不是执着?”另一生强调:“一个老师这么长时间关注一位学生,在我看来,就是执着……”
三、对《藤野先生》中“对话”的反思
其实,尽管对上述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可能参考书并无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这一认识并未偏离史实中藤野先生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日本籍的老师,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国籍而表现出有什么潜意识的抵触,反而在其他语言描写中,构建出了关于当时日本科学技术先进性认识,构建出对于一位普通日本老师的特征认知。
这也提醒笔者,与此类似的文本解读中,关注其中的人物对话,并从对话中探究人物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由此出发,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吸引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而且除了建构人物形象之外,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提升,亦有益,如此便对接了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