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2019-11-28赵国锋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摘要:针对陕西关中地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阻滞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分别是以信息技术引导构建现代产业组织,以特色产业撬动现代农业园区升级,以龙头企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政策规制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等相应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关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9-007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9.01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tard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struc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Guanzhong area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which i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iting the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expand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ith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policy regul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modern agriculture; Guanzhong area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乡发展鸿沟增大、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供给质量效益欠佳、粮食保障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亟待提升、农业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的现实国情下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政策调整,是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升级改造,以此推进城乡关系全面重塑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一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对于提升陕西关中地区“三农”问题发展质量和实现“三个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目标极其重要。为此,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阻滞陕西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成因和推进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

1  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概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1.1  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陕西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5市1区,总面积55 623 km2。截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2 401.74万人,农业人口占41.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 369元,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13.492万hm2,年粮食总产量745.86万t,年棉花产量3.26万t,年油料产量15.85万t,年蔬菜产量1 231.03万t,年水果产量1 243.27万t,主要水果品种有苹果、柑橘、梨、葡萄、桃、大枣、杏、柿子、猕猴桃、石榴等,果园面积6.76万hm2;林产品主要以核桃、板栗和花椒为主;该地区集中了全省26个粮食生产大县,7个商品棉基地县,9个烤烟主产县,22个苹果基地县,7个梨基地县,5个猕猴桃基地县,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1 788.68亿元;2016年农业现代化生产中農用机械总动力1 322.4万kW,农用化肥年施用折纯量173.07万t,农用塑料薄膜年使用量2.8万t,第一产业产值平均占比达到9.36%,其中咸阳市和渭南市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最大,西安市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最小;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1 525家,电子商务年销售额832.476 8亿元[1]。截至2016年底,关中地区有1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和近1 500个不同类别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在陕西三大区域中,关中地区农业资源禀赋最佳,人力资源丰富、气候环境宜人、水土资源充沛、交通可达性强、涉农科技领先、电子商务初具规模,现代园区数量众多,现有的基底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既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的栖息地,又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政府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助推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工业发展偏向政策的惯性制动有一个时滞过程,同时期望中城镇化发展的涓滴效应反馈农村收效甚微,致使当下的乡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产业非农化、生态工业化、文化城市化、治理固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为此,乡村振兴就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障碍的必然选择,而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生产链条、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开发农业新动能、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聚集农业发展的“人气”“财气”与“市气”,进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富裕增收、净化乡村文化氛围、恢复乡村“三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真正实现乡村发展良性循环。

关中地区共有8 778个村,除西安市外,周边市区不同程度存在比较突出的“乡村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不仅是实现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抓手,也是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动力,更是“三个陕西”建设的必由之路。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关中地区近年来受城市化发展偏向政策影响,城镇极化效应凸显,涉农资源要素受虹吸效应影响大幅度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流失率剧增,农业产业空心化,农业生产兼业化等傾向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和乡村振兴,进而影响关中地区城乡均衡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涉农资源经营管理分散,制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关中地区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等系列发展战略助推之下,“三农”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逐步形成了比较突出的涉农资源分散管理、条块经营,土地由农民经营,管理分散、规模较小;资金在金融机构,城市化虹吸效应严重;涉农技术和新作物品种在科研院所,难以对接田间地头;农业电商企业在城镇,供需供应链不完善;合作组织由乡村精英掌控,利益普惠性不强;农产品市场和消费群体在城镇,产销信息衔接不畅。资源要素的分散经营管理模式,既强化了一般农民进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壁垒,也巩固了传统的小农生产体系,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离心率”,阻滞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2.2  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性弱、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关中地区5市1区现有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1 500余家各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有名。现有农业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与普通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层次较低,与工商资本结合密切、排斥小规模农户,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乏力,对农业功能拓展有限等问题,主要以休闲、观光、采摘为主,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全程质量管理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组织和普通农户在农业园区生产经营中难以形成合奏。关中现代农业园区在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一体化方面综合示范效应不强,对区域农业现代化和产业体系化发展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2.3  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短促、体系化发展受限

关中地区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沃野丰饶、土地肥沃”的资源禀赋,农业受传统耕种方式影响根深蒂固,主要功能是保障粮食供给,因而很难形成以农业初级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网络结构;单一功能且兼业化严重,致使农业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较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难度极大;农业产业内卷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中的“掐尖”人物“离农率”极高,农业耕作的主力军在智力、体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缺陷较大,对延伸、拉长、拓宽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低端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很难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沟通和融合二、三产业,也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并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2.4  农业产业政策滞后,产业结构调整惰性依赖极为严重

产业政策属于制度范畴,它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对产业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和规制的各种政策总和。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和扶植弱势产业、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补充市场缺位、提升产业竞争力等[2]。关中地区农业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鼓励农业产业园区提升质量、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特色化种植、休闲农业功能拓展等方面,政策配置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最新的《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颁布于2017年12月,尚未正式见效。原有产业政策的制度惯性、传统种养模式的零散性使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调整受到极强的刚性、黏性约束,没有强有力的农业产业政策的支撑和引导,很难突破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的束缚。

关中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经营规模狭小,资源环境匹配欠佳,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松散、结合不够紧密,精深加工不够,流通体系不畅,农产品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供给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并存,这种现状不仅难以形成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链,难以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且严重制约关中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推进路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3]。关中地区5市1区作为陕西省的核心地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方面更应该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当前尤应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构建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关中地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崛起的新引擎。为此,关中地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从以下路径出发。

3.1  以信息技术引导构建现代产业组织,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表现为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生产过程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级支撑要素于一体的低能耗和低污染为特征,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实现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的有效整合,同时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协调发展[4],是农业发展的高端形式和整体素质以及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标志。

受涉农资源经营管理分散、规模狭小、政出多门、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作用等现状的影响,关中地区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引领,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组织,以此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大体系的构建。第一,依托数字乡村战略、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移动网络4G覆盖工程,推动关中地区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区域农业资源实现重新组合。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促使农业收入流来源价格降低,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其实质是促使农业技术发生变化,以实现生产要素重组[5]。关中地区以杨凌农科城为基地,建立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发展数字农业,充分利用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结合“互联网+”现代农业使区域农业各种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改变传统农业经营中的资源分散、资金薄弱、信息闭塞、科技滞后、合作性差等现状。第二,鼓励各类农业主体参与组建新型现代产业组织,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分享农业、众筹农业为产业模式和平台,引导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类主体和资源要素拥有者实现联合发展,打破现有农业资源要素占有壁垒,扩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全产业链建设,把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消费者、金融机构、电商、科研院所通过现代新型产业组织沟通起来,使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在新型产业组织之间无障碍畅通与共享,打破传统农业产销不衔接、供需不对称等孤岛现状,破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离心率”。第三,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融合区域一二三产业,拓展农业现有功能,使休闲农业、田园观光农业、民俗风情农业、采摘体验农业类、民宿度假农业等成为农业产业新的增长极。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业产业组织运转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前向、后向和两翼范围,使农业现代化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3.2  以特色产业撬动现代农业园区升级,重构传统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突出表现就是科学技术的介入使得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土地种植的分工日益多样化,农产品种类愈加丰富,农业特色化、差异化种养成为一种常态。这既是农业产业特色发展、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形成农业产业优势集聚的主要原因,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构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因。

关中地区现有农业产业园区除6个国家级园区外,其余在农业产业带动辐射能力、产业化水平、资本实力、联结小农生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难以形成带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合力。为此,应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撬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化,重构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第一,发展关中地区特色水果产业。结合现有苹果、猕猴桃、樱桃、柿子、酥梨果业发展现状,实施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持续提升陕西苹果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维护好欧盟地理标志认证荣誉;实施猕猴桃产业东扩南移战略,依托秦岭北麓产业带,打造秦巴山区猕猴桃产业板块;在现有2 000多公顷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铜川大樱桃种植面积,保护好铜川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好蒲城县中国酥梨之乡荣誉,借助全县16 667 hm2酥梨发展深加工和特色产业链;依托陕西自贸区发展使关中特色水果产业在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果业深加工产业链。第二,促进关中地区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规模和标准化水平提升。结合关中地区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力争把关中建成全国一流的“双奶源”基地和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围绕羊乳、牛乳产业打造500万只存栏量和千亿元产值的羊乳产业,建设好临潼、蓝田、泾阳、三原、武功、淳化、凤翔、陈仓、千阳、陇县等10个奶山羊基地,加强乳制品企业自控奶源基地建设,实施关中地区乳制品品牌战略,利用互联网加快营销网络建设,促进乳制品产业化经营。在关中地区实施千亿级奶山羊全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300万只奶山羊产业带。持续抓好关中地区陈仓、麟游、凤翔、岐山、宜君、永寿、彬县、周至等8个肉牛基地县建设,促使关中畜牧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第三,优化粮食作物布局结构,提高产业聚集度。八百里秦川自古沃野千里,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提供了陕西省40%以上的粮食产量,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优化关中地区粮食种植品种和面积,保障小麦主产区,建成关中灌区吨粮田产业带;在关中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支撑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粮改饲和以口粮生产为主的耕作制度,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3.3  以龍头企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助推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的多功能代替传统农业的单一粮食保障功能,使农业产业链由窄短型发展为宽长型,实现了农业发展诸要素的结合与多功能的叠加,通过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网络组织等特点,体现出农业产业极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带动农业产业链向两端和两侧延伸的同时,也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

关中地区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82家、示范家庭农场573家,数量众多但经营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单一,品牌美誉度不高,资金实力弱小,带动能力不强。为此,应以龙头企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化构建。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现有经营网络和产业链,组建同类农产品龙头企业。经济学家阿林·杨格认为,递增报酬来源于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6]。破解关中地区目前各市、县、区农产品生产各自为阵、品牌不一、质量有别、以次充好、相互竞价、扰乱市场等突出行为,需要实行同类农产品专业生产、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同质同价,实现在产业链形态要素方面的经营主体、价值流、信息流、物流以独立模式、联盟模式、合作模式和跨区域模式的整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提升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和自身竞争力。第二,以增强产业关联度为目的,弥补产业链缺陷,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化。关中农业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在于上游产业部门(农业科研、农资供应)和中游产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比较发达,而下游产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发展滞后,产业链存在缺环和塌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受阻。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关联度,建立产业后向关联,发展精深加工,变初级农产品销售为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加工品销售,实现农业发展从科研院所、田间生产、成品加工、市场销售、消费体验一体化的产业关联模式。第三,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枢纽,链接农业种养、休闲和相关流通服务,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和扶持产地初加工,多元化集中加工以及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园区,提升加工知名品牌,通过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加工等产业环节,在产出地帮扶一批加工型农民合作社,就地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初级加工转化。实现农业种养、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服务业多维功能融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体系化构建。

3.4  以产业政策规制驱动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传统农业是沿着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导向和有限供给的路径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承担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任,还是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以产业政策规制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

关中地区既是陕西省域粮食功能区,又是农牧奶畜产业带和特色农业产业板块的汇集地,是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领跑者。因此,依靠产业政策规制驱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第一,依托《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陕西省乡村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驱动关中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宏观产业政策规制驱动关中农业产业,通过渗透性融合、互补性融合、替代性融合和重组性融合等模式实现一二三次产业间融合互动,促进农业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发展,探索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路径,现代农业新业态,经营新主体,开发农业新功能,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使农业全产业链的增值效益真正惠及基层农户,为真正把传统小农发展业态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轨道作出探索。第二,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契机,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启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引擎。市场引导和政策规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二元驱动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就市场引导作用而言,理顺农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和平台,建立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机构并规范其职能,支持各类营销网络入乡进村,广泛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产品产销渠道,以市场需求倒逼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物流等服务体系发展。就政策规制助推作用而言,以确权颁证为契机,突破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赋能、放活,以“三权分置”为核心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序交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和动能。第三,加快制定关中地区农业产业配套政策并规制关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依据关中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实际,研究制定适宜小农产业生产的相关规制政策,驱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实现公司、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基地、中介组织、市场、农户之间的多项链接与组合,实现主产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落后产业淘汰、兼并、重组,优势产业就地初加工转化增值;以绿色、优质、特色、品牌为主导理念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体系。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关中地区通过“产业兴旺”带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招。为此,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契机,通过调整关中地区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现代生产要素和传统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编.2017年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 赵国锋,段禄峰.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动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3):708-71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xgz/201802/

t20180205_6136444.htm,2018-02-05/2018-02-06.

[4] 刘  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模式探索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40-44.

[5]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刘凌霄.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