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9-11-28代启良
代启良
鞍山卫生学校 辽宁鞍山 114000
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中,药物学基础较为重要,可紧密结合理论及实践,作用较为重要,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内容较为繁杂,对于学生来说,知识较为琐碎、庞杂,较难记忆。目前,临床教学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传统教学法,不能达到相关教学标准,采用填鸭式教学[1],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因此,临床对如何开展“药物学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本文综合分析并报道了100人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从我校随机选择2 个班,按照班级分组,均为2018 级,A 班共计50 人,纳入A 组,男女分别是10 人及40 人,年龄分布是19 岁至23 岁,中位数20.5 岁,B 班共计50 人,纳入B 组,男女分别是11 人及39 人,年龄分布是20 岁至22 岁,中位数21.0 岁。对比2 组学生资料,P >0.05。
1.2 方法
A 组实施传统教学法:课前,教师需要对讲义进行完善,利用启发式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主要负责对重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负责听课,采用集体教学方式,课后,学生需要将相关练习完成。
B 组实施案例教学法:(1)对案例进行筛选。临床实践基础是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检验医学理论、知识标准是临床实践,若想实现两者联系,动态案例分析十分重要。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基本筛选条件是药物作用明显、诊断明确、就诊症状典型、难易系数适中,参照药物学基础专业,将典型病例选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课前2 周,将案例给出,要求学生预习,将相关资料查找,心理学认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欲望、好奇心,这种心理,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典型病例中,将相关问题附录,指引学生将资料自主查找完成,时间在1 周至2 周,分组开展组内讨论,一般为4 组至6 组,查证资料期间,将问题发现并解决,上课前,各组对观点进行统一,然后提交本组案例讨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问题共同解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5min 左右发言,其他小组可提出问题,教师应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发及调控[2],促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作为。(2)教师负责总结。教师利用总结及收集办法,概括及解答所有问题,对本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促使知识网络体系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1.3 统计学标准
2 结果
B 组成绩明显更高,对比A 组,差异明显,P <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如何培养实用性人才,进行了高校教学改革,目的是将学生潜在能力有效发掘,将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
临床分析得出,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法,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所选案例特点明显,包括生动、真实、客观,可帮助学生学习及理解,可将学生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可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临床分析得出,案例教学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可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授人以渔。相关性文献报道,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理想,可行性较高。对于“药物学基础”教学来说,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及依据,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多数学生需要面向临床,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结合典型病例,将传统教学法改变,促使学生增强直面教学实践能力,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积极培养[3]。
本组实验得出:B 组成绩明显更高。临床实践证实,在案例教学法培养下,可明显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科研探究能力,分析原因,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属于参与性教学活动,可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促使学生对所教学内容记忆深刻。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教师应具备高素质,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应变能力,可充当讲解员、主持人、评委、旁观者等角色,可带领学生参与更多临床实践,对更为典型及全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顺利开展案例教学,将学生作为中心,促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最终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及师生互补的目标,促进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综合以上数据,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理想,可明显提高学生成绩,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荐。后续临床分析中,可适当增加学生选取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