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探究
2019-11-28邹晓勇
邹晓勇
(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市政桥梁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类复杂地质环境也相应的越来越多,像软土地质、湿陷性黄土地质等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将会对整个市政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在施工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可供选择的基础加固措施也十分多样,例如换土垫层法、排水固接法等。
1 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优势
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中,基础施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更需要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选择钻孔灌注桩技术进行桥梁基础施工,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市政桥梁的抗震性。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基础施工,可以与桥梁上部主体结构进行良好的结合,提高了整体抗震性能,在一些大跨度桥梁工程中尤其适用。2) 增强市政桥梁的承载力。近年来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市政桥梁承受的通车压力更大。钻孔灌注桩施工可以有效提高桥梁承载力,增加桥梁稳定性。3) 更高的性价比。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并且后期基础沉降不明显,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整体来看经济效益更优。综合上述应用优势,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中,选择钻孔灌注桩也成为施工单位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2 钻孔灌注桩施工前的控制要点
2.1 场地平整、筑岛围堰
施工前将场地低洼处采用碎石土进行填垫,利用推土机整平,同时对场地进行硬化处理,保证场地平整,道路畅通,需要打围堰的进行筑岛围堰,搭设工作平台。
2.2 测量定位放样工作
施工中,在给桩位定位放样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上的方案执行,精准测量坐标和高程控制点,对控制点进行设置时,必须根据施工的标准流程来,避免施工时对控制点的破坏或干扰。为了让测量的数据更精准,必须将桩位的位移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最后根据测量的数据,对定位放样进行评估,并递交相关部门进行最后的审核,若果审核通过了,就可以按正常流程进行下一步工序了。
2.3 护筒埋设
护筒坑采用人工开挖,挖好后人工配合吊车安放护筒,安放时应保证护筒中心竖直线与桩中心线重合,护筒周围分层回填粘土夯实。护筒顶部应高出地面0.3m 或水面1.0~2.0m,避免地表杂物掉入。护筒埋置深度为2~4m,并尽可能深入到不透水的粘土层以下1.0~1.5m。护筒连接处要求筒内无突出物,耐拉、耐压、不透水。
2.4 试成孔工作
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地址特点跟施工的工艺和设计不冲突,做好试成孔工作非常重要。在试成孔过程中,为了方便后续的核对工作,一定要做好钢筋笼制作、泥浆配比、清空次数、成孔时间等方面的详细记录。
2.5 钻孔施工
钻孔采用一次钻进成孔的方法。提升钻头对中,向孔内注浆,刚开始钻进时,在护筒刃脚处反复冲击一段时间,使刃脚处有坚固的泥浆护壁,以加强护筒底脚稳固。在钻孔过程中做到勤掏渣并及时注浆,泥浆稠度控制在1.20~1.40 范围内。每钻进2m 或地层变化处,应捞取钻渣样品,查明土类并记录,以判断地质情况与设计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及时报告,以便研究处理。钻进过程中,及时填写钻孔记录,钻头直径磨耗不小于设计孔径,施工中经常检查,及时用耐磨材料补焊。并备有两个钻头轮换使用,修补。为防止卡钻,一次补焊不宜过多,且补焊后在原孔使用时,宜先用低冲程冲击一段时间后,方可用较高冲程冲击。钻孔成孔的质量控制标准:孔的中心位置群桩不大于10cm,单排桩不大于5cm;倾斜度小于1%;孔径不小于设计;孔深比设计深度超深不小于5cm。2.5 导管下放及二次清孔导管水密性试验在开钻前进行,导管内水压力不得小于计算得出的管壁最大内压力值的1.3 倍。导管安装时确保丝扣连接紧密并拧紧密封圈,确保灌注时不漏水。二次清孔保证泥浆指标和孔底沉渣符合设计要求。
2.6 钢筋骨架制作、安装
钢筋骨架在钢筋加工场地进行制作,当骨架长度大于20m 时分节制作,骨架运输采用平板拖车运输。当骨架分节制作时,钢筋骨架主筋连接方式采用滚扎直螺纹套筒连接,为保证分节钢筋骨架能够准确连接,确保套筒丝扣对应连接,施工时采取两段先对接绑扎,保证主筋位置准确后,将两节再解开的施工方法。安装时,为了保证骨架起吊时钢筋骨架不变形,宜用两点吊。
2.7 水下混凝土灌注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前首先应确定首灌混凝土的用量,漏斗大小不得小于此方量。即将放满混凝土时将漏斗阀门打开,以确保混凝土下落的冲击力,增强混凝土灌注的紧密程度。首灌一旦开始中途不能停止,必须进行连续灌注,首灌结束后,也不能出现长时间灌注停滞,避免混凝土凝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在混凝土上升过程中,需要对导管进行不断的提升拆卸,控制好导管埋置深度在2~6m 为宜,确保灌注质量。
3 结语
对于市政桥梁建设项目而言,其采用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是目前桥梁基础、建筑基础施工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方法。虽然从整体应用效果上来看,钻孔灌注桩无论是在地基加固效果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施工单位来说,仍然需要采取严格的技术管理措施,在施工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控,切实消除工程质量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