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聚英才,大湖名城迈向“创新高地”

2019-11-28王璐璐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合肥人才

文/王璐璐 图/李艺雯

“Amazing!”波兰的年轻姑娘贝尔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词描绘她熟悉又陌生的合肥,都市这几年的变化太快,让在此生活多年的她“有时甚至都快不认识了”,“我喜欢这种新鲜感,为此着迷。”

“我刚来时,合肥还没有开通地铁,出门坐公交晃得头晕眼花;现在,地铁开通了,出行方便又舒适!”来自乌克兰的李梦洁同样为合肥的变化而惊叹,“尤其是夜晚,到处灯火通明,人们的热情经常令我感动。”

在合肥,她们见到了和家乡不一样的人文风情,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别样温度。而对于来自赞比亚的90后小伙曼德来说,生活在合肥则代表了时尚和现代,“一切都太方便了,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手机支付。从网购到地铁、滴滴出行,去小卖部买瓶水都不用带钱包!”

在感慨和点赞的背后,是合肥奔向国际化科创城市目标的坚实脚步。这个貌似并不显山露水的内地城市,一度被不少人想当然地误解为“发展洼地”,但科技为其注入了巨大的动能,厚积薄发,20年间GDP增速处于领先,成为霸占多项排行榜的“霸城”,而今仍处于发展的爆发期。

而今,这座曾荣膺“中国幸福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城市”,正努力在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中写下自己的名字。

“创新高地”呼之欲出

在梳理合肥打造“创新高地”的奋进史时,我发现故事的开头其实在40年前就已写就,其重要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到合肥。

以此为起点,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及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在肥扎堆。

当时光来到2017年1月10日,多年来累积的环境资源禀赋,促成了合肥化茧成蝶的惊艳蜕变:这一天,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

而今,该中心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让见多识广的中央媒体记者团成员也纷纷表示大开眼界:

2017年9月28日,彩虹(合肥)光伏玻璃二期项目窑炉顺利点火,标志着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建设项目正式投产。

2017年12月20日,京东方(BOE)在合肥宣布第10.5代液晶(TFT-LED)生产线提前投产,意味着全球第一条10.5代线正式投产,昭示出中国面板产业惊人的力量。

2018年5月10日,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量产仪式在合肥举行,康宁合肥成为全球首家生产10.5代TFT玻璃基板的制造商。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让人应接不暇:

实现18个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

自主研发具有国际上最高角度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

成功研发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

发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的新型催化机制。

发现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脑内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关神经环路机制,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大脑工作机理以及探索相关疾病发生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实现在轨运行,使中国首次观测获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

显然,合肥在近几十年里时光里积攒下来的发展要素,通过优化配置后,业已形成“爆点”。观念的变化,产业的升级,要素的聚集,催生出化学反应,使合肥得到了丰厚的回馈。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高地”呼之欲出。

合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老师奥拉夫·拉克(德国)

新华公学的戏剧老师阿曼达(美国)

既从事教育工作,也在合肥开办了企业的查尔斯(智利)

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所有的故事都是人去书写的,合肥迅猛发展的密码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黄群英表示:“合肥集聚了相当多的创新资源,其中首要资源是人才。目前全城都在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近两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增一大批院士等高端人才,其中杰出青年人才超过一半。

他们为何而来?作为亲历者,被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俞君英给出了答案,“合肥是人才的聚集地,为创业者们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

她是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发明者之一,在美国生活18年后回国创业,她在考察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后,最终选择把企业建在合肥。自2016年组建实验室至今,已经从最初5000平方米的毛坯房变成现在的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她和同伴们的努力,将推动中国干细胞转化及临床治疗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更有望为帕金森病和癌症患者带去福音。

“搞实验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期长,成本高。一次实验失败的成本就是几十万到上百万的代价。”她表示,“政府的多项便利政策支持减轻了初创公司的负担。”

合肥求贤若渴,引进人才的诚意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2018年4月26日,合肥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推出多重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

合肥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定期发布人才目录,面向全球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于来合肥企业工作且符合人才目录的博士、全日制硕士和“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以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合肥在三年内每月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

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对接产业需求和城市发展,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每成功引进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工作满一年后,按每引进一人给予1万元奖励。

合肥坚持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建设。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凡自愿来肥工作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可先行落户。这些人才在合肥创新创业,落户后即可购买首套房。

对新落户在合肥工作暂无自有住房的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合肥在3年内按每人每年2万元、1.5万元和0.6万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不含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

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并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的,可享受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引导资金,为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免资产抵押融资支持,最高可提供免息贷款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对在校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每年选出100个左右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0万元项目资助。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曾经撰文表示,合肥市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城市发展观,聚焦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从“抢人”向“养人”转变,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政策,让人才的“苗子”能产生极强的归属感,可以心无旁骛地迅速成长,假以时日,齐刷刷向上生长的“树木”势必形成生机无限的“森林”。

合肥恒烁半导体有限公司创始人吕向东(美国)

新华公学外方校长Kerri-Anne Nolan(美国)

合肥学院教授汤卫思(德国)

“歪果仁”的家充满中国味道

无论中外,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技氛围是最令人着迷的“城市基因”。位列“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合肥,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吸引力。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7》显示,合肥是中国 60 个外来人口数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外来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达到57.1 万人。另外,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结果表明,合肥成为上海、北京之后,在外国人才眼中最具魅力的第三大城市。据出入境数据统计,2018年合肥各类临时入境外籍人员已达6.481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12.68%;以各种形式在肥工作的外国人才达6000余人次,且逐年上升。

在青年外国专家们眼中,合肥长什么模样?

“这是一个持有开放态度、敢于大胆创新、接纳新鲜事物的城市。”在合肥开办了企业的查尔斯表示,“这里环境优美、生活安逸,合肥对外来人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和满腔热情,相较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在这里工作生活压力不会很大,房价也是比较能接受的。”

从事教育工作的查尔斯解释说,对于外国人而言,选择城市远不止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是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

“我现在以及未来都将以实际行动回报合肥。”查尔斯表示,将认真研究如何让中国学生更快学好英语和西班牙语,并且鼓励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

他感恩合肥培养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很大的帮助。现在,他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去合肥贫困地区慰问,给孩子们带去英文刊物,教他们学习英文。

作为一名青年外籍教师,来自德国的奥拉夫·拉克同样感觉惬意。学校为奥拉夫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有专业的团队协助他办理各种烦琐手续。奥拉夫甚至为即将去德国工作的中国朋友感到担忧,“德国不同于中国,没有这么好的针对外国人的福利政策,也没有人会引导你该如何办理生活、工作、签证等一系列业务,凡事靠自己。”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技大学都在这里,也有目前中国排名前三的同步辐射室和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当初冲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建树而慕名前来的阿里,2014年申请并获得CASTWAS奖学金来合肥读博士,2018年毕业后在国轩高科从事电池研发工作。“我认为,合肥的未来不可估量。”

如今,他已经非常熟悉和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整个家庭都充满了中国味道:他娶了一个合肥姑娘,成为“半个中国人”;他的弟弟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读大学,下个月即将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究生;他的妹妹之前在武汉大学就读,虽然已经回国,但她时不时地向阿里念叨想来合肥发展。

合肥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表彰和奖励为该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该区还开创性地设立“友谊奖”,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的韩国模具技术特聘专家徐永焕就曾获此殊荣。

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合肥对外国专家的关爱。对于外国专家来说,“软”环境往往是他们作出判断的关键要素,而书本则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陪伴,2018年6月,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外国专家书屋。

至今,各地已经先后成立了20余个外国专家书屋(书架),目前能提供5种以上语言的各类书籍,并根据实际需要保持更新,为万余人次外国专家提供了有关中国文化和时政讯息的外文书籍赠阅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对外宣传和社会实践效果。

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洋在合肥举行的首届全国外国专家书屋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书屋建设成为外国专家放松身心的港湾、认识中国的窗口、开放交流的平台,让中国故事走近外国专家,让外国专家讲好中国故事。”

当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合肥,并在此扎根,合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愿景,将越来越明晰,也让人们更有信心去构想创新的意义,构想一个更有创造性的未来。

猜你喜欢

合肥人才
合肥的春节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合肥的春节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风起科学城
智珠
毛遂自荐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