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创新发展
2019-11-28张舜
张舜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伴随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三农”问题事关百姓民生,也是中央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当前发展的题中之意。农林经济管理作为“三农”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林经济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粗放管理方式依旧占主导。长此以往,很多农林用地无法凸显价值,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甚至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当前,全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已经能够意识到农业、林业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树立管理的新思路,制定完善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强化管理,为国家农林建设的发展开设道路。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林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相比于以往的管理方式,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国家相关部门在农林管理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策上也开始加以扶持,整个农村农林经济效率稳步提升。但是从根本上而言,这些转变都是表面现象,农林经济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完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足,没有建立长效的管理体系,人才的储备也较为匮乏。
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化教学没有全面开展,各大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我国农林经济发展方向不相适应,很多人思想观念滞后,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错误的认识。同时,政府在农林经济上的支持较少,没有建立专项资金,现代技术无法引进,导致农林经济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1]。长此以往,就会拉大我国与国外国家之间的距离,不利于走农业、林业、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甚至影响农林可持续发展。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健全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而言,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制约农林经济管理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制度匮乏,有关农村地区农林经济管理的方式、手段没有得到完善建立,大部分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造成了当地缺乏直接劳动力[2]。同时,管理方式相对滞后,以粗放管理为主的形式,也使得现代化管理思路无法有效贯彻和实施。
最后,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农林经济管理是一个全面管理内容,事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经济建设也紧密相关。近几年,我国对农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生产结构正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然而农林经济管理整体却呈现疲软态势,农林种植相对分散,机械化水平不高,再加上缺乏先进管理经验作支撑,导致农林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空间狭窄[3]。
3 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农林经济管理暴露出不足后,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的农林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走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3.1 健全完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林经济管理有效贯彻执行,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林发展中各种复杂状况的必然之举。因此,针对当前在管理中暴露出的方式滞后、手段单一、粗放管理等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予以完善,细化管理条例,从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入手,明确农林建设发展的新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同时,要与市场进行对接,畅通信息来源,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闲置的农林用地加以规划,实施成片管理方式,通过科学的制度体系强化农林经济管理,积极推动管理创新[4]。
3.2 加大财政补贴,落实好农林人才培养工作
针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资金投入较低以及人才培养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农林经济的融资渠道,通过社会上全方位的融资渠道投入到农林地区的经济建设;其次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农林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建立农林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专项基金;对于农林经济建设来说,需要加强农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比如,可以与学校进行对接,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人才选拔,明确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为储备后备人才积蓄力量。
3.3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综上,农林经济管理事关国家大计,事关百姓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必须不断创新,转变管理的粗放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并在制度、管理、思想上加以创新,不断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林经济管理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