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
——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为例

2019-11-28林明哲郑州大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5期
关键词:英才双一流一流

林明哲(郑州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1],不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实现中国梦,离不开青年,更需要依靠青年。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必然担负着培养青年的历史重任。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已然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当今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际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人才竞争最为激励,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恰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无疑对高校人才教育,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形势要求

建设一流高校,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纳英才,广纳英才而用之;二是培育英才,培育英才而存之。广纳英才,对学校的科研水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而培育英才则是长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四大职能之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要读书,回归本分要教书育人,回归初心要培养人才,回归梦想要建成“双一流”。[3]教书育人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双一流建设也体现在培养人才。只有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使高校真正成“双一流”,从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热度高、投入大、效果小的现象。尤其在本科教育培养过程中,这个阶段恰恰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通过现象,总结分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一)没有大众教育的量变难有创新人才的质变

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既肩负着精英教育的职能,又肩负着大众教育的任务[4]。随着创新人才培养热度不断增加,精英教育有成为一种运动式追求的趋势,各种精英班、尖子班层出不穷,似乎培养几个精英,就完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仅仅通过几个拔尖人才就能做到么?笔者认为,没有大众创新的量变,难有创新人才的质变。以学院为例,通过汇总近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会发现,绝少部分的学生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这似乎也符合精英教育的培养逻辑,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质量是很低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少,搭建的平台载体少,开展科研工作的人数少,争创科研的氛围没有形成,是不会有质的飞跃的。没有肥沃的创新土壤,难以结出硕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很难定量评价的,正因为如此,申请了多少个专业、获得了多少个奖项、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面,教师会主动拿出自己研究的内容,促成学生的成果的产出,获得相应的工作量,而不会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不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方法的掌握。这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与科研成果产出相比,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坚决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动机和情绪。毕竟,科研是慢慢长路,走不得捷径,来不得虚假,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质、不具备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是不会走得太远的。

(三)创新人才培养要讲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需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协同育人。大学生科技创新首先要立德树人,需要有人指引,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以学院这个最小的育人单元为例,学院要提供资源,创造机会;要制定好政策,做好引领;要树立榜样,营造氛围。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做好科研道路的引路人,辅导员老师要做好护航员和勤务员。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培育出创新人才。

三 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全院上下齐动员,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搭建平台,让创新成为多数人的机会

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科研资源,是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落脚点。例如,每学期都为学院所有实验室设立开放日,邀请低年级的本科同学参观,激发科研热情;设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匹配经费,为学生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举办青年教师大讲堂,将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及时传递给学生,形成信息互通,促成科研小团队。从信息、人员、场地和经费等多方面,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平台,让创新成为多数人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人的权利。

(二)配强班主任队伍,为学生配好引路人

自2014年学校开始推行班主任制度以来,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希望班主任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和专业知识,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活力,为学生树立榜样,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班主任已经成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以2014 级本科生为例,成功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的26 位学生中,有22 位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班主任的科研项目和班主任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进而发表了文章,获得了发明专利。

(三)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学生自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可以在精神上引领大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学院近年来着重开展的“力学青年说”活动,就是通过树立一批批鲜活的成功的力学学子榜样,带动感染着更多的学生走向科研,参与科研。在2017年“迎新周”系列活动中,学院将《力学青年说》汇编成册,发放给刚入校新生,对新生专业认同感和成长自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表彰先进,鼓励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2017年4月学院研究制定了《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并隆重举行了首届学生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为全院学生树立榜样,在全院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建设一流高校具有重大意义。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在肩负着精英教育职能的同时完成大众教育的任务,不可急于求成,需做到协同育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任务,高校作为造就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时刻坚持进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努力为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英才双一流一流
诚聘英才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沈阳体育学院诚邀天下英才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批判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