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厂后校”条件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
——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为例
2019-11-28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彭 静
我国目前的现代学徒制主要参与主体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及相关机构等。其中政府和职业院校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发挥企业在学徒制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为了保证校企双方参与学徒培养的积极性,保障学徒技能培养的质量,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校汽车类专业选择贵州汽车修理公司,作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合作企业。双方合作基础良好、合作意向强烈、合作机制健全、合作程度深入,在校内建有生产性实训基地,“前厂后校”的条件实训有力地保障了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进行。
1 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双方的基础情况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级示范专业、省级骨干专业,目前在校生710人。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以校企合作为关键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的办学理念。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专业底蕴,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专业对口率超过95%,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贵州汽车修理公司是贵州省一类维修企业、国家级诚信单位,企业特别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早在1996年就与我校联合办学,把汽车专业的实训课搬到修理公司厂里去。学生每周3天上课,3天进厂,教学改革也由校企双方共同策划和实施,朝着“预就业制”“双元制”“双班主任制度”“双师共享制度”“双考核制度”等多方面进行。2006年双方进一步合作,由学校出土地及设备,公司出资金,在校内合建了两个4S店,既搞教学,又搞生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元制”教学模式。通过20余年的紧密合作,企业充分体会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利益,目前该公司有80%以上的中层干部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的学生。
2 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
校企双方多年的合作,成绩斐然,但仍有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主要有学生采用轮岗制,没有形成固定的师徒关系,影响师傅带徒的积极性;没有形成契约式的就业关系,影响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对学生培养的主动性;没有形成师傅的选拔机制等。
基于问题导向,校企双方认识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必要性,并按照“学校+企业”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学生+学徒”实施“双重身份招录一体”,“学习+生产”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师傅”推行“理实结合互聘互培”,“制度+监控”建立“共建共管教学制度”5个手段,探索汽车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3 我校汽车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学校+企业”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
为推进项目实施,校企双方签订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并新成立学徒制项目管理办公室,由企业和系部一把手担任负责人,由原负责“双元制”教学团队作为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另外,移植学校举办凤凰村检测站的成功经验,新增管理层互派的溶血机制,参与企业在运行、生产、人员安排、教学管理等事务中的决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局面,不断完善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良好机制。
3.2 “学生+学徒”实施“双重身份招录一体”
为推进招工招生一体化,双方联合制定招生招工方案。选定用2年制大专生来实施学徒制,2年制大专生有3年中职汽车专业的学习经历,也有在汽车行业顶岗实习的基础,能排除盲目选择,降低流失率。通过企业宣讲,学生参观企业,参加校企联合面试,学生双向选择,最终在2017级中,挑选出25名学生作为学徒。由企业按照校企联合制定的带徒师傅选拔标准选拔带徒师傅,该选拔标准以师傅的人品、素养、技能为主,结合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由总经理把关,在300多名技术工人中精心筛选出25名师傅。签订三方协议,并举行拜师仪式,这样既有契约保障又有情感约束,保证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形成企业愿投、师傅愿教、学生愿学的良好氛围。
3.3 “学习+生产”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安排中,双方协商,第一学期学生除完成职业体验、师徒结对外,90%的时间在校学习。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实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业务低谷期,即每周一~周三在校学习,在周末业务高峰期,即每周四~周六进厂实践。每个师傅带1名徒弟,手把手向他们传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学期学生80%的时间在企业跟师实践。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训练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如机修岗位,按照维护、维修、检测、诊断能力递进的培养路径,设计课程体系、训练重点和考核标准。实现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对接职业标准。
在毕业考核时,采用标准保养和进厂故障车随机抽考相结合,把客户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3.4 “教师+师傅”推行“理实结合互聘互培”
“双师”团队建设方面,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能力提升,补充各自短版,形成一支强理论、精实践的双导师队伍。
(1)培训教研,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标准。
(2)项目开发,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维修工艺改良、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3)科研合作,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合作研究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科研课题。
(4)技术研讨,双师团队定期进行技术研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3.5 “制度+监控”建立“共建共管教学制度”
在制度上,从协作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4个类别建设。例如在师傅带徒津贴上,由以数量为依据转变为与学生评教、客户满意度、工时量、质检合格率等指标挂钩;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上,建立学徒诚信档案,由履约情况、服务态度、客户满意度、考勤、着装、纪律等多方面组成,并与“诊断+改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毕业生评价标准挂钩,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学徒制的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