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滇缅公路抗战史诗

2019-11-27吴军

百家讲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愚公修路

吴军

国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著名作品,许多人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认识它了。然而,真正了解它背后故事的人并不多,它表现的是修筑“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感人故事。

画中六个健壮的赤膊民夫,顶天立地,在画面中央并列排开;他们肌肉鼓张的躯体大幅度扭曲,正挥舞铁耙,奋力开山;白发长须的老者在一旁交代着什么,眼中透着镇定和坚毅;妇女和孩子也出现在工地上,显然也经历了一番辛苦劳作……画中的这些民夫,表面上是愚公和他的家人,实际上是滇缅公路上挥洒汗水的修筑者。

滇缅公路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由于日军封锁中国东南沿海,致使东部、中部主要港口、铁路、公路沦陷。为了运输盟军支援的物资,和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二十余万国人在崇山峻岭、原始森林中修建了这条长10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

徐悲鸿为何要把目光投向祖国西南方的滇缅公路呢?这要从1938年说起。那时,侵华日军攻势凶猛,中国国土不断沦陷,已到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捐资救国,徐悲鸿来到华侨聚集的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把全部收入捐献,用于赈济灾民,支援抗战。画展结束后,徐悲鸿应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做客印度。虽然地域隔绝了战火,但徐悲鸿始终牵挂着苦难中的祖国。当时,喜马拉雅山另一端的滇缅公路正在紧张修筑之中,修路民夫的坚强意志、巨大牺牲精神,让徐悲鸿深为感动。激情澎湃之下,他创作了这幅《愚公移山》,并于1940年完成。

不难看出,修筑滇缅公路,和中国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有极其相似之处。愚公所面对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就是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夫所面对的崇山峻岭;愚公和修路的云南人民,都是为了信仰而不畏牺牲,矢志不渝。

而且,《愚公移山》如实反映了当时几乎全民动员修路的场景,画中的妇女和小孩上工地的情景,也是真实存在的。当时在滇缅公路新修路段的起点——云南漾濞县几乎全县动员修路,家里有钱、殷实的,可以雇人出役;许多没钱的人家如果派不出壮丁,就只有让妇女、娃娃上工地,有的甚至是八九岁的娃娃。

不仅如此,国画《愚公移山》中描绘的那些简陋的修路工具,铁耙、小车、石碾子等,也是完全符合史实的。尤其是重达数吨的巨大石轮、用木架牵引的石碾子,它沉重、简陋,很难操作,八九个人才能拉动,一旦遇上险路、陡坡,经常发生事故。可以说,修筑滇缅公路,几乎没有任何先进的施工机械,仅靠双手和简单工具完成。

还有许多路是在悬崖峭壁上生生“抠”出来的。例如著名的“老虎嘴”,就是在怒江峡谷西岸的悬崖上硬挖出来的一个豁口,成了来往滇緬路上的重要桥梁——惠通桥的必经之地。

70年后的今天,“老虎嘴”尽管路面宽了,路况好了,但人走上去仍然觉得颇为凶险。它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就是汹涌奔腾的怒江。头顶上千钧巨岩突出,状如虎口,仿佛随时都可以把车辆吞噬。当年筑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就很好地表现出了人们不畏艰险的精神——它不只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更是一部伟大东方民族追求自由的史诗。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愚公修路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修路》教学设计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秀逗原始人③修路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