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形象研究

2019-11-27崔蓬克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人民日报职业教育

摘 要 我国社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其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同度,进而影响人们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通过对1949-2018年间《人民日报》中有关职业教育报道的文本分析,可以窥探职业教育在官方媒体中的形象。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拥有备受重视的政策形象、占教育半壁江山的规模形象、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作用形象、呼吁认同的社会形象、逐步提升的学历形象以及培养技能人才的产出形象。

关键词 人民日报;职业教育;媒体形象;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4-0033-05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我国开始全面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社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其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同度,进而影响人们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官方媒体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建构不仅反映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同时也会对社会公众的职业教育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一、问题提出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形象及其社会认知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但“当代社会重普教、轻职教,把职业教育看作‘二流教育”[1]。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科学和技术的竞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在招生制度中的劣势,加之职业教育本身的一些问题[2],导致职业教育“长期未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肯定与认同”[3]。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与社会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认识关系中的“认知赤字”日趋严重[4]。

关于如何提升和改善职业教育形象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市场营销视角。从市场营销角度出发,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形象建设,改变人们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职业教育机构要依据自己的评价体系搞好社会调查,及时调整自身系统管理。”[5]二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视角。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基础文化合格、职业特长过硬、心理素质优秀、具有良好适应能力”[6]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转变为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及完满人格的‘人才”。三是职业教育的技术文化视角。提升职业教育形象必须强调技术文化,为技术赋予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所形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然产生‘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大学品牌形象,丰厚的人文底蕴奠定了其具有个性魅力的品牌形象。”[7]四是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视角。“树立职业教育良好形象,应该全面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视情况允许部分高职院校办职教本科,同时扩大职业应用型研究生的招生。”[8]通过加入应用型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拥有从“专科到研究生的不同层次”[9],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受教育者对学历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

学界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和领域众多,角度各异,但对于主流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中的职业教育形象还未有专门研究。本文将通过分析1949-2018年间《人民日报》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努力展现出全面的、总体的职业教育官方媒体形象。

二、《人民日报》(1949-2018年)中的职业教育形象分析

官方媒体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建构不仅反映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同时也对社会公众的职业教育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输入标题关键词“职业教育”,并将时间范围设定为1949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进行搜索,经过筛选去除重复结果,一共得到有关职业教育的报道415篇。

从报道数量来看,《人民日报》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可以将这70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报道频率较低。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报道频率明显上升。第三个阶段是从新世纪至今,报道频率又有明显的攀升。《人民日报》对于职业教育报道的频率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有明显的关联。

1949-1979年間,《人民日报》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呈现低频状态,且都和国外职业教育有关,包括“苏联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代表团访问华沙”等。从这一时期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比如“(1930-1931学年,苏联中等职业院校)数量迅猛增长”“(1959年德国职业教育)帮助劳动人民提高知识”等。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报道数量稀少,职业教育的形象并不鲜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民日报》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数量迅速增多,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形象逐渐凸显。

(一)政策形象:备受重视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舆论阵地,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可以直接显示出其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形象。见表1。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呈现出了备受重视的形象,职业教育作为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

(二)规模形象:半壁江山

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数据中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已基本相当,甚至有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了普通高中。根据2012年的报道,我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占到整个教育领域的“半壁江山”,我国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0]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超过90%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到了“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在国家有力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不仅成为世界之最,也撑起了国内教育的“半壁江山”。

(三)作用形象:经济动力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职业教育,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都被《人民日报》予以充分肯定。职业教育事关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离不开职业教育所发挥的“翅膀”“羽翼”“基石”“推力”“支柱”“助推器”等作用。这些隐喻将社会经济比作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不仅是这些实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关键部位,其作用不容小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社会的“宠儿”。将抽象的职业教育地位及其作用形象化,有利于塑造职业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形象:呼吁认同

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和普通教育相当,但是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却始终没有改变,民间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很低。由于诸多原因,民间对于职业教育产生的不认同使得许多家庭不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认为上职业院校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无论中等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处于教育兜底的状态。“应届生在报考院校时,能上普通学校绝不上职业学校,有的即使选择复读再次去挤那个独木桥,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学习。”[11]这就使得职业教育面临生源不足并且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

从1987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才会去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窘境的确存在,《人民日报》许多报道都主动面对这种情况,向人们介绍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解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改变对于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表面上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之争,背后却是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发展和完善的自我正名过程。

(五)学历形象:逐步提升

《人民日报》中的職业教育层次经历了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主要抓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很多职业学校从普通高中转型而来。90年代的职业教育也主要是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学历层次更高。新世纪以来,开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学历形象的提升真正使职业教育不再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层次,而是教育的一个类型。

(六)产出形象:技能人才

《人民日报》用“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作为职业教育人才产出的表述。人才形象定位于“技能型”“应用型”,以及“高技能”“高端技能”型,而不是廉价劳动力。职业教育为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技能人才,为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及现代化进行技术和技能积累。职业教育的人才形象定位于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使这些劳动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合格技能。各层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的是就业市场,和普通教育的升学形象和学术形象截然不同。

三、反思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视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和有力支撑。各种有利政策的出台,体现出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潜力。从《人民日报》有关职业教育的报道中可知,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庞大的规模已经占到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被喻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翅膀”“羽翼”“基石”“助推器”等,其作用不可小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打开了通道,职业教育学历形象的提升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人才形象不断向高技能型转变,逐渐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固有印象。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还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和企业的纽带,其形象最直接地体现在“魅力”“软实力”“吸引力”“活力”等方面,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的“四力”还亟待增强,这些发展中的目标还要进一步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和体系构建来实现。

《人民日报》中的职业教育形象建构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有着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相关报道除了需要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事实之外,还应该在报道策略上控制负面信息对于职业教育的形象减值。此外,《人民日报》可以利用权威媒体的影响力进行议程设置,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媒体舆论环境。

(一)避免在标题中强化职业教育的边缘形象

《人民日报》中所反映的职业教育是客观的,符合历史阶段性特征,也是全面的,但是在塑造职业教育形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标题的设定上,应避免使职业教育以一种负面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说理为职业教育正名或者呼吁职业教育改革的文章应该采用更加积极的表达方式作为标题,这样能够减少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误伤。

(二)减少受教育者的负面形象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报道,是职业教育多元化报道的直接体现,而职业教育的形象还和其教育对象的形象密切相关。在职业教育社会接受度普遍较低和吸引力明显不足的大环境下,突出职业教育的“平民”和“普通”属性,塑造职业教育作为“平民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媒体形象才能配合国家层面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提倡,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三)利用议程设置功能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媒体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媒介議程可以引导和影响公众议程,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人民日报》持续关注和高频报道的对象被认为是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配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力度,能让职业教育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监督,从而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驱动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人民日报》的议程设置对于其他各类媒体也有重要影响,容易形成舆论合力。良好的社会舆论对于公众的职业教育认知和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2-16.

[2]崔蓬克,刘春雷.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形象研究及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8(2):4-10.

[3]刘兰明.论职业教育的尊严[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1-94.

[4]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深层次问题[J].江苏教育,2014(1):25-30.

[5]曾强.21世纪职业教育形象[J].科技信息,2008(16):540,556.

[6]孙鹤.关于职业教育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2(11):16-17.

[7]魏小英.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高职教育,2010(5):82-83.

[8]杨东铭.职业院校的形象塑造与定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201-203.

[9]张东,余冬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形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8):22-24.

[10]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11]马燕.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动因、问题和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4-18.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high-skilled workers in Chinese society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s a cradle for cultivating such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im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perceptions and recogn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us affects peoples willingness to choo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xt analysis of reports on“vocational education”in the Peoples Daily (1949-2018), we can see the im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official media.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highly valued policy image, a large-sized proportion image, a symbolic imag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ocial image appealing to social identification, a progressively improved academic image, and an output image of cultivating the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Peoples Daily; vocational education; media image; text analysis

Author  Cui Pengke, lectur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人民日报职业教育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