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垣绣出新天地

2019-11-27周叠瑶

小康 2019年31期
关键词:花垣花垣县传习所

周叠瑶

非遗扶贫 据最新數据显示,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淡然恬静,即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多的悲伤。一篇《边城》让湘西进入世人的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就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峒即为现今花垣县边城镇。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遗憾的是,《边城》的名气并没有给花垣带来足够的财富,如何脱贫一直是困扰花垣的难题。

苗绣回归

走进石栏镇子腊村,不时有身着传统苗服的苗家妇女背着竹篓走过蜿蜒的石板路,一旁是她们活泼的孩子,蹦蹦跳跳好不热闹。可谁能想到,这里还有过一段苗服被“嫌弃”的日子。村民吴玉花今年45岁,从小看着母亲纺布、绣花,穿着苗服长大的她对苗绣有很深的感情。吴玉花向记者回忆:“我们村里60后的妇女都会自己绣嫁衣出嫁,但到了我们70后会绣的就不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连结婚都不穿苗服。”

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苗服土,不好看”,走在路上陌生人异样的目光让许多苗家人一度脱下了苗服。但在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眼中,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石栏镇山青水秀,景色秀美,却唯独缺乏自己的产业。迫于生计,不少妇女都要外出打工赚钱,造成了留守儿童众多的局面。麻正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考察和谋划,他最终提出了在文化站创立“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和苗绣传习所的大胆设想。

苗绣传习需要龙头带领。于是麻正兵走访了本镇苗绣传承人龙老香,经过1年的筹备组织,2016年7月,子腊村苗服苗绣有限责任公司终于成立。2019年10月,当记者走进子腊村的苗服苗绣传习所,近30个位子都坐满了前来学习的绣娘。从描画、穿线到学习绣法,每一位绣娘都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怠慢。记者随机和一位正在学习绣花的51岁的大娘攀谈起来,她说,像这样的培训一期有15天,能学4、5个图样。这是大娘来参加培训的第12天,已经学得像模像样。

今年61岁的龙志银是子腊村的苗绣大师,现在也是苗服苗绣传习所的负责人。据龙志银介绍,苗服苗绣传习所于15年成立,现在有十几位师傅,40—50个学员。国家会给苗绣师傅给予补贴,免费为村民教学培训苗绣技法。龙志银说,带出一个合格的学徒需要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现在她已经带出了十几位合格的绣娘,有她们帮忙教学,自己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谈到做苗服苗绣传习所的初衷,龙志银的答案很简单:“我就想带着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赚钱。”

在子腊村村民杨老梅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不少精美的绣品和成衣。杨老梅指着一套精美手绣成衣对记者说,这一套衣服能卖到一万八。如果勤快一点,一个月靠苗绣她就能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发展苗绣产业不仅给子腊村村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让村子旧貌换新颜。去年年底,村民把村中的主干道铺成了水泥路;更多像吴玉花这样的妇女开始重新做起苗绣,村民们越来越自信,纷纷穿起了苗服……龙志银说:“以前,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小孩让老人带又不放心。现在一边带小孩,一边还能拿到做苗绣带来的收入,姐妹们都很开心。”

妈妈回家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原先冷清的家又恢复了勃勃生气。最令人欣喜的是,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也爱上了苗绣。在苗服苗绣传习所,年龄最小的学员只有十几岁,一到寒暑假回家就会跑过来学习。看到苗绣技艺传承后继有人,龙志银有说不出的欣慰。

苗绣回归,获益的不止子腊村,还有花垣其他村寨。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也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石顺莲是十八洞村老支书,退休后琢磨起通过组织村民做手绣脱贫致富的事。2014年,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正式成立。在十八洞村,记者看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苗绣产品——IPAD包、书签和兼具时尚和民族特色的时装包。原来,这些产品是与湖南工业大学和机绣公司合作的结果,湖南工业大学贡献创意、公司提供设计和物料,村民负责制作。

“非遗+扶贫”的花垣探索

花垣县是苗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深度贫困县,目前尚有建档立卡户1154户4812人。同时,作为非遗资源大县,花垣县拥有中国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项;拥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拥有苗戏、苗歌、苗绣、苗族花带等12项省级“非遗”名录和苗锦苗族挑花等35个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如何将“非遗”资源与产业结合,实现脱贫致富一直是花垣深入探索的问题。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为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选取确定了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参与就业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要达到30%以上,花垣县位列其中。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

非遗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既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和创业者带动发展。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简隆军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介绍,花垣县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8人、州级非遗传承人28人,分别享受一年4.8万、2.4万和1.2万的国家补助。如果非遗传承人自己创办企业或项目,还会有额外补助,有力带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

除了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也是“非遗+扶贫”的重要参与者。石佳是土生土长的花垣石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她在创业小有所成后,于2017年决定返乡创业。本打算与人合作开养殖场的她遇到了麻正兵。麻站长劝说石佳,既然要返乡创业,不如把苗绣非遗这块做起来。

2017年7月,石佳创办的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在石栏镇成立。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了一个叫“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七绣坊公司聘请了四位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发动乡镇里的留守妇女和外出打工的妇女们来公司基地进行免费并且带薪的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之后公司签订合同并上岗。她们可以自主选择到基地来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这样,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有一份额外的稳定劳务收入,不用再外出打工。

“两年来,我们共培训了近800位绣娘。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32人。”石佳表示:“目前,绣娘在我们这里一个月平均可以拿到1500元左右的计件工资收入,如果是贫困户还有额外的补助。”据统计,七绣坊公司成立第一年就累计发放绣娘工资110余万元。联系帮扶的个体户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解决了16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

目前,通过东西部协作,七绣坊已经在北京、济南、长沙等地开设了5家自营旗舰店。“一家店平均一个月有15万元左右的营业额,虽然不多,但足够为绣娘提供稳定的订单。”石佳说。2018年6月是绣娘们的高光时刻,国际知名奢侈品爱马仕公司设计师为七绣坊设计了12套苗绣元素时装,由绣娘们亲手制作,参加了法国波尔多业内时装秀。近期,七绣坊正在筹划参加10月28日在北京798举办的北京国际时装周,这将是苗绣在国内大型时装周的首次亮相。

然而,苗绣仅仅是花垣县众多非遗项目的其中一项。在麻正兵看来,茶叶制造、古法酿酒也可以作为非遗传承的一种,与苗绣制造融为一体,共同发力打造文旅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就像一个拳头会比一根手指力量大很多”对未来,麻正兵信心满满,他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和两家外资企业洽谈,争取将石栏镇推向国外,同时辐射周边乡镇和邻县。”

猜你喜欢

花垣花垣县传习所
花垣:珠心算比赛圆满落幕
苏州昆剧传习所之创办及若干问题考辨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花垣苗族服饰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湘西花垣河花垣镇地段水体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花垣县小型农田水利现状分析
花垣县适种玉米品种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