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
2019-11-27叶丽花
叶丽花
(龙川县直属机关幼儿园,广东 河源 517300)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因素。大量的优秀文章,锤炼了美的语言,创造了美的意境,塑造了美的形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悟,志的陶冶。因此,让幼儿在语言学习中接受美学教育,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幼儿的整体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说话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但是就目前中班的幼儿来说,在语言课中感到枯燥、无聊和不感兴趣,感觉不到语言美的存在。那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如何融入美学教育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听的训练,让幼儿感知语言美
听,是幼儿准确接受语言信息的训练。对语言优美的诗歌、童谣,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放映美的背景或播放录音来进行的。例如讲授中班第二学期客家童谣《禾毕子》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了禾毕子自由飞翔的美景,用录音机播放那富有节奏的童谣,从而形成声情并茂极有感染力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从童谣抑扬顿挫、押韵的音节这一波动中体会到童谣的美,而这一波动是源自于作者心灵的律动,因而幼儿又能体会到童谣愉快的心情,进而使幼儿体会到语言生动的优美。
二、通过朗读的训练,让幼儿感知意境美
读,可以训练幼儿准确传递语言信息。幼儿在朗读的训练中,往往伴随着思维活动,伴随着想象,甚至是伴随着感情和肌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因此,朗读训练有利于让幼儿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接受美的陶冶。如让幼儿朗读客家童谣《月光光》中,能激发幼儿在头脑中想象客家人在月光下艰苦、勤劳耕作的情景,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吟唱童谣盼儿女快快长大的情景,这是一首客家人从小开启智慧、认识社会启蒙的一首童谣,从中领略到作者真不愧是客家人,为客家人创作出如此好的童谣。客家话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语言,但平常生活中交流时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话,大多数幼儿只会听不会说。因此,在活动中通过学习童谣,不但能让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家乡本土文化的特色,还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幼儿通过对童谣的反复吟诵,会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深深地感受到文中所创造的美的意境。
三、通过说的训练,让幼儿领略自然美
说,是幼儿准确表达语言信息的技能。例如中班第二学期社会《我们去植树》一课,我要求幼儿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走出课堂让幼儿按活动要求实践体验植树的过程和好处,知道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的创造,知道植树的重要性,让幼儿用实践行动从小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回来后,让幼儿讲述自已对大自然的感受,使幼儿深深体会美不仅在课堂中,课外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
幼儿通过对美的直观感受,懂得热爱生活和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步建立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因此,增强了幼儿的美感,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通过活动,让幼儿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美学教育中,要让幼儿自主发现身边的美,例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教师应该让幼儿感受春天气息,感受春天的美,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幼儿通过看到大自然的美会情不自禁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此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开拓幼儿的思维,帮助鼓励幼儿发现语言美的途径。教师不但要能够抓住短暂的资源,在适当的时机下更要正确引导教育,让课内外达成一致的审美教育。如《鸡公仔 啄尾巴》童谣中的“姐姐出来拗桃花,桃花开,李花开”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只有让孩子在大自然下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发现美的奥秘,从而铸就幼儿美丽的人格,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铺设一条美丽的人生路。
五、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美
通过多途径让幼儿广泛阅读,如睡前阅读、图书馆阅读,课堂阅读,给幼儿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其中感受阅读的兴趣。由于我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了美学教育,幼儿在上语言课时就不再觉得枯燥无味了。很自然,幼儿审美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更深入,从而更热爱生活,向往生活了。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要抓住幼儿年龄特点,抓住童谣、诗歌、故事内容的特点,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多种角度让幼儿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要培养幼儿善于发现身边带来的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融入美的教育,并不是说某一内容或某一项活动就能让幼儿得到发展。有时候一种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多项的审美教育;有时候一项美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训练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促使幼儿的语言得到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