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德育与情感的关联
2019-11-27管鸿雁
管鸿雁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幼儿园,吉林 长春 130200)
情感,是“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的,富有活力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事各项事业的动力,强烈的情感本身就是支配行动的力量。马克思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爱因斯坦认为:“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情感动力。只有高智力与高情感相结合,才会有大创造大作为。
然而这种情感,是对作为人的自然素质的自然情感的超越,是靠文化教育而转化提升到崇高美好的社会的精神层次的情感,亦即作为文明素质的情感,充满爱的情感,而美育正式使人超越自然情感而形成文明情感亦即爱的情感的教育,美育是立美立人正式从这情感的超越提升开始的。
这情感是通向真善美的桥梁,德育所关注的道德情感、爱国情感及其行为动力都要靠这种情感所给予。对道德对象、国家民族对象,只有充满爱,才会导致行动。爱的情感是道德和爱国的先导。爱国主义就是忠爱自己祖国的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生成中我们可以找到美育对德育的交融点,找到美育成为德育先导的可能性。前苏联著名美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这种情感正是要在美育中生成。梁启超说:“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他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一分,便是人类一份的进步。”正是美育的情感作用内含着善的作用,可以导致人的崇高伟大的品格与行动。这就可以使德育交融到美育之中。诚如蔡元培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其实“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但“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因而,“当着重要关头,‘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而美育之所以会有如此功能,则在于它用以育人的美、艺术、美感和审美乃是情感的一族,它们以情感去育化情感,以情感去激发情感,而且是用美、艺术酶干和审美所蕴含的美好情感、道德情感、爱的情感去转化提升人的自然情感,人际间的爱与和谐、善良与真诚都可以通过美、艺术、美感和审美的情感来给予,亦即通过情感而进入心灵,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心灵育化。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的感动人心的力量和性能就在于这样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之中解放出来,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而“感情通过艺术而有同样的发展,即善良的、为求取人类幸福所必须的感情,代替了低级的、较不善良的、对求取人类幸福较不需要的感情。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此。”李政道认为:“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呼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月优秀。”而凡事美的形象在审美活动中所唤起的美感情感都是美好的、催人向上的,有利于心灵的净化,并且具有巨大而强烈持久的启导作用。正如前苏联育理论家德米特里那耶娃所指出的:“虽然审美认识也是一种理智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永远是通过感情上的向往,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情绪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个心灵,并且它发生在顺序地展开的逻辑思维之前,往往预定着思维和意志的方向。……正是深刻的美感形象,影响了一个人往后的生活道理,而这种美感印象,可能还是在他很早的青年时代或童年时代所获得的:不管他走的是工人的道路,科学家或艺术家的道路,美感的指针将潜移默化地引导他展开活动的趋向。”
所以,美育一经全面到位,就会充分发挥美,艺术,美感和审美在情感和情感动力上的启导作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转化提升,产生爱的情感动力,德育所诉诸的道德理性和行为规范也就有了情感先导。别林斯基说:“美的感情是善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没有美育,学生就失去了爱的情感摇篮,德育就失却了情感的启导和先导。不诉诸美育中的德育,正是造成德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没有情感启导与先导,德育就会隐入在“逆反心理”中“强行”规定与灌输的困境。因此,美育不是德育的手段,而是德育的母体,德育的先导。德育在美育之中,是美有的内容。应是美育先行,美育在首位,并且美育是教育整体,是这整体中文融着德育。
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