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的德育渗透
2019-11-27王凤兰
王凤兰
(河南省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河南 许昌 461000)
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然而,教育是一门极富学问的艺术,绝对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学会尊重学生,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利用数学典型素材、挖掘素材中的教育因素,循循善诱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最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此外,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素材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四)”时,是学习如何求利息的,是有关储蓄的问题,我们就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零花钱进行储蓄的教育,鼓励学生把零花钱存到银行里。这样,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2.利用学生心理特征,谆谆教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比如,有一次学校因为同事临时有事,安排我去上课,因为安排得突然而临时没有备课,突然间,想起讲半圆的周长时,所用的公式是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这节课刚好可以纠正一下,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的周长是不一样的,那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小组自由讨论。
教师巡视并适应给予指导。
最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下得出:圆周长的一半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而半圆的周长则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加上直径。让学生经历一个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能力。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利用数学活动,展开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吧,例如: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我组织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半径的两个圆放在一起,小组成员开始分工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记录、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为他人的学习负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操作讨论,思考提升,既体现了学习的和谐,又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意识。
4.以学生为本,师生情感交融
“感人新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课堂中,我总喜欢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彼此间进行互动、互相尊重,所以能开玩笑时,我会与学生开开玩笑,缓解一下课堂的气氛。
如:一位老师因为产假学校让我接手她的那一班,一段时间后有一次我问他们:“就相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大家彼此都有些了解了,现在能提提你们对我的一些意见或是建议?”
“没什么意见或建议。”
“大家还不认识,无从聊起”。
“老师,作业能少一点吗?”
“怎么,作业,真的那么多吗?不就是一点点交的作业吗?”
“就算还有其它作业,大多还是让你们在课堂中完成的呀!”
“为什么你们会认为作业很多呢?”
“因为我们以前的老师很少布置作业!”
哦……
“那么从今天开始,你们必须学会适应我,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处事作风,现在你们的老师是我,而不再是以前的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学生果真进步了不少!
瞧,这会儿:“老师,你刚让我们读了两遍题目,害我声音都沙哑了,你要帮我买金嗓子。”
呵呵,我笑笑,说:“为什么总是我关心你们,而你们不需要偶尔也关心关心一下我这可怜的老师?”……
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学活动中去。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