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2019-11-27韦毅通

读与写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角形创设情境

韦毅通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新兴第二小学 广西 柳州 545112)

抽象化的数学内容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刺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应用能力以及逻辑分析推理能力,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1.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现状

1.1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教学年限较少,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普遍存在对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清楚、重点难点不明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重点掌握能力欠佳,不能准确的找准关键点;其次,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特征来制定教学方案,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最后,教学经验的不足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数学知识架构不清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1]。

1.2 教师对问题情境的难度掌握不到位。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对问题的提出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都不利于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锻炼,因此,问题情境是考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问题的分层设置,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牢固的掌握课堂知识点。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过于轻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反之,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复杂,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提高。所以,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继而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1.3 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除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外,还需要增加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问题情景趣味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与能力,就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实不然,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问题情境创设阶段,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无法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共鸣,学生也就没有动力去积极主动去学习,进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一整堂课下来也会特别累,同时也无法保证教学效率[2]。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与方法

2.1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以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为核心的。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与能力,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一整堂课变得丰富而有层次,每个问题情境设置的恰到好处,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积极总结经验,把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知识框架进行整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设定,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当学生把例题为“640/30”化简为“64/3”时,得出的得出很容易出现20余4的情况,为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解题习惯,教师首先要设定好相关问题情景,来引起学生对这种错误解法的注意,然后设计不同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的解题方法更加清晰、明确,这种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纠正,可以达到对学生强化认知错误的目的,以便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做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有序[3]。

2.2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对数学内容掌握、理解的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不同的问题情境,以供学生们认真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而言,设定相对简单的问题情境,主要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点为目的,以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反应敏捷的学生,要设定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对数学学习情况一般的学生,设定以下问题:“三角形的特征有哪些?”、“三角形由哪几部分组成?”、“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三角形物体有哪些?”以此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设定以下问题:“一个三角形有几个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含义?”、“三角形怎么画高?”提出以上问题来使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促进全班学生数学成绩的共同进步[4]。

2.3 注重情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使数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例如,教师可根据数学内容,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用实践来证明数学原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结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只有合理的设定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为终身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人生道路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角形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