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改进和思考
2019-11-27张晗
张 晗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东台学校 宁夏 中卫 755000)
“模拟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是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章第一节课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而在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由于耗时长,趣味性不强,常常是老师布置实验,学生却没有实践和反馈。而课本中的实验本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一、生物样本少,仅局限于小麦种子萌发的研究,想对“酸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下定论过于草率;二、角度单一,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粗浅研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此实验在课本设计中偏重知识的感受和验证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
为了提高农村学生对该实验的实验兴趣,我特此对该实验做了改进,目的是让全班52位同学都参与到这个实验中,并且在交流与表达环节中都有话说,真正还课堂给学生。我做了如下改进:改进一、增加实验样本;绿豆种子、吊兰、绿萝。其中小麦为单子叶植物;绿豆为双子叶植物;吊兰有强大的根系,用来观察酸雨对植物根系的影响是最好的材料;绿萝的叶子又绿又厚,用来观察酸雨对植物叶片的影响也是比较好的材料。改进二:将酸雨的浓度再细化,分别用PH=3,PH=5,PH=7的酸雨分别影响萌发的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吊兰根系与绿萝叶片,从多维考量,实验更具说服力;改进三:课堂分组探究,第一组的同学以小麦种子为探究对象,第二组的同学以绿豆种子为探究对象;第三组的同学以吊兰为研究对象;第四组以绿萝为探究对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验的设计,提高实验趣味性。
1.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且有一半是来自宁南山区的移民家庭,家庭实验基础为零,创新实验设计能力也没有养成,并且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常识,在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能力严重欠缺。但是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强烈,学习主动性高,加上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有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的概念。
2.实验过程设计
2.1 实验前的准备:首先,A、B两组的学生自己准备小麦种子和绿豆种子,并对小麦种子和绿豆种子要严格筛选,选择原则是过了休眠期(指种子具有活力而处于不发芽的状态,种子休眠是植物本身适应环境和延续生存的一种特性,是种子植物进化的一种稳定对策)颗粒饱满,大小相似共90粒。C组学生培养吊兰植株,选择长势相当,根系发育健康的吊兰幼苗9株。D组同学筛选长势相当,叶片发育健康的绿萝幼苗9株。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配置浓度梯度为PH=3、PH=5、PH=7的酸雨溶液(可用白醋模拟酸雨)。最后,给每组实验设置对照组,分别用A1、A2、A3;B1、B2、B3;C1、C2、C3;D1、D2、D3来表示。
2.2 实验过程。
2.2.1 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酸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视频,引导学生提问题即酸雨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2.2.2 做出假设:酸雨对植物的不同部位均有影响。
2.2.3 制定计划:①将浸泡好的小麦种子、绿豆种子沥干并消毒处理。②取干净的培养皿,在其底部铺上用清水浸透的吸水纸和干净锥形瓶。③A组取9只大小相同的培养皿,每一只培养皿内放入10粒小麦种子标号为A1、A2、A3,重复三次。B组取9只大小相同的培养皿,每只培养皿内放入10粒绿豆种子标号为B1、B2、B3,每组重复三次。C组取9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其中C1锥形瓶内装200mlPH=3的酸雨溶液,重复三次;C2内装200mlPH=5的酸雨溶液,重复三次;C3内装200mlPH=7的酸雨溶液,重复三次;同时插入吊兰。D组取9只大小相同的锥形瓶,每只装200ml清水,插入长势相同的绿萝幼苗,每组重复三次。④将四组实验材料放置在温度为20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内。⑤给标有A1、B1、D1的材料,每天下10mlPH=3的雨;给标有A2、B2、D2的材料,每天下10mlPH=5的雨;给标有A3、B3、D3的材料,每天下10mlPH=7的雨⑥每天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2.2.4 实施计划:学生按照以上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进行分组实验,要求每一个组员都有具体分工,如:观察拍照组,数据记录组,材料处理组等。
2.2.5 得出结论:酸雨能抑制种子(单子叶、双子叶)萌发;酸雨抑制植物根系生长,最后使吊兰根变黄逐渐腐烂;酸雨会灼伤植物叶片,使绿萝叶片发黑变硬。
2.2.6 表达与交流;同学们畅谈这次探究实验活动的收获,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全面了解酸雨对植物生存的危害,从而增强了环保保护意识,达到了教育目的。
3.探究实验后的反思
本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参与、积极互动”的原则;组内合作,组间交流,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将课外探究实验纳入课堂教学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实验的设计,力求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验中,感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