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9-11-27陈秋玲
陈秋玲
(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广西 贵港537227)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由此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有利于人健康地成长,有利于成就健全的人生。当代小学生正是在慢慢成长的时候,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塑造完美人生至关重要。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很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从中可见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的教育的首要。小学生正在受教育接受知识,此时为他们播种良好习惯是最好的时机。
一、教师的“导”到学生的“读”
“导”是值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眼睛首先接触的是一个一个的以及由字构成的一个一个的词。他们根本就要从这些字、词中求知什么领悟什么,所以这就得有教师的“导”。根据学生认知的需要讲授有关的知识,讲授从中的字、词、句中要明白的义,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鼓励、督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教授的“导”最有可靠有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使用教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经过许多专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出的“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思想内容都是最适宜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
“导”最终的目的是要转换到“读”,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读、去做去求知,把主动交给学生,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操控下。变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的单向“授-受”格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更宽阔的思维空间,他们才会更活跃。这样学生才会更乐意去“读”。
二、做好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
(一)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课上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还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让根据问题去阅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有目的阅读该要做些什么了。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在阅读时加入上下文和对生活的联系,会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同时也让阅读的难度大大的降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阅读习惯的培养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培养学生读书要“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能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发现许多问题,提出许多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想象,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寻找合理的答案,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并且善于积累的习惯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主,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内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文教材,扩大知识面。
四、内外结合,拓展阅读空间
目前学生阅读状况是“读书少、兴趣淡、积累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外结合,拓展阅读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体裁应多样,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一言一行的榜样和教师的指导、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