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别人,就是与内在的自己和解
2019-11-27□张擎
□ 张 擎
以前,我看了一遍《唐山大地震》电影,当时只被大地震的残酷场面所震撼,头脑里一直浮现的是那些墙倒屋塌的场景,感受到那场地震带给唐山人的灭顶之灾。至于女儿对母亲的那份恨与伤,感受还不是太真切,因为镜头的切换,所以,省略了好多细节,只记住了几个“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
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是满足于宽银幕的视觉冲击力,还真没有掉眼泪,看完以后就是觉得地震太可怕,显然是忽略了导演所要我们理解的主题。
剧中的小登母女才是主角,随着小登心路历程的不断演化,有一句话,一直在我头脑中闪现,就是本文的题目:原谅别人,就是与内在的自己和解。越琢磨越觉得是这样。
小登因母亲地震时无奈地二选一,救出弟弟,一度认为母亲不爱自己,在心里种下了恨的种子,用三十二年的时间,不断折磨着母亲,同时也折磨着自己。其实,她心里很清楚,她所有的不幸都是性格使然。当时,她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是母亲抛弃了她,从此,被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她用惩罚母亲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仇恨,没想到,她的这一偏激做法,也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低谷,也让自己每天生活在紧张恐惧的逃避当中。她生活中的不如意无不与她的思维有关,老公的背叛,女儿的车祸,无疑都是对她不合理思维的提醒与阻止。由于她的不幸福,致使生活在她身边的人也很压抑,她始终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在她的脸上很少出现笑容,她曾一度抑郁服安眠药自杀。我就想不通,与自己的母亲至于有那么大的仇恨吗?也许有人说,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放你身上试试,说真的,如果真放我身上,按照我的性格,我不会像她这样做。
人有时很奇怪,别人怎么劝的时候,可能也无动于衷,只有在自己切身体验,触到心灵的那根弦后,才能从内心里真正地改变。
导演安排她女儿出车祸需要做颅脑手术,不同的遭遇,相同的体会,她也经历了一场生不如死的艰难抉择。撕心裂肺的内心挣扎,让她一下子感受到了母亲当时的不得已,于是她开始试着去原谅母亲。
原谅一个人或一件事,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要真的付出行动,如果真的想改变现状。小登就是与母亲相认后,生活才算步入正轨。之前,她一直认为她是漂着的,害怕失败,不敢告诉丈夫,怕丈夫不理解,一切都是自己硬扛,生活才会接二连三出状况。殊不知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人的情绪的积累会像煤层一样,越积越厚,但终究会有承受不了崩塌的一天。因此,要学会及时释放。还好,她最后想通了,原谅了母亲,也就是愿意与母亲和好,其实是和母亲做了个情感链接。内心变得强大了,心有了依靠,才不会整天如惊弓之鸟。有时我想,到底什么才是幸福,也许就是心安!
根据艾里克森的合理信念,A事件,B看法,C 结果,同样的一件事,不是事件决定你的心情,而是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如果她的看法早改变,将会是不一样的人生,当然也不一定有她现在的身份地位,至少她在母亲身边生活得很平和。
生活中,人们的很多矛盾多是由于误解而又不能及时沟通所致,误解时间长了渐渐也就变成了仇恨。就说小登的母亲吧,因为当时的无奈选择,用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赎罪,不愿再嫁,不愿搬家,不敢让自己生活得光鲜亮丽,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直期待着女儿对她的原谅与宽恕,活得的确不痛快,一辈子就只有一个信念:找女儿。不停地一封又一封地写信寻找,只要有1%的希望,她都会做出120%的努力。
再说弟弟小达,本来成绩挺好的,因为母亲救了他,并且整天把“要不是因为救你,你姐也不能死”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小达也不愿意背负着他的生是用姐姐的死换来的沉重心理负担,不愿享受母亲的爱,而弃学打工。这无疑是在对自己做着无声的惩罚,他又何尝生活得快乐!
试想,如果当初小登理解妈妈也是无奈,不去责怪妈妈,当别人收养她后,她完全可以告诉他们,她的一切真实情况。之后,她被送到母亲身边。然后,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她再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再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会不会又是另一种结局。即便没有现在这样的成就,至少她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得诚惶诚恐,表面看她是学霸,又是复旦才女,又是海归,但其实这一切都没能让她有安全感,她需要的还是母爱。不能不说小登的这一想法和做法有些自私和偏激。
其实,我们90%的快乐是由事情发生时10%的正念决定的,如果在10%的决断里,能用正念控制自己,那么你也就掌控了自己余下的一生。有些事,你让它大,它就能大,你让它小,它也能小,你说它没有也无不可。就看你怎么给它界定,说白了,还是胸怀问题。
所以说,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也是对自己最深的爱,因为与对方和解了,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内心强大的人,才会更容易原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