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 一位心理教师的心灵成长之路
2019-11-27马丽铭
□ 马丽铭
2018年,我又回到了微博这个离开了多年的心情平台。平日里各种心情全都肆无忌惮地写在微博里。这个选择和过程,其实又饱含了我很多的无奈。有些感受不便在朋友圈谈起,只能转向微博寻找它的一席之地。以前挺喜欢翻看朋友圈,看看朋友、同事间点点滴滴的分享,自己也时常在朋友圈里发布一些动态。直到一个同事,一个多年跟我关系要好的同事离职,回到她的家人身边工作,我也开始了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思考。她的离开对我来说触动很大。相比之下,我的家人都能在身边陪着,我真的幸运多了,可是,是什么让我每日还是过得郁郁寡欢,怅然若失?
我深知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第一次尝试着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我渴望得到帮助。可我自己本就是学心理学的呀,医者难自医,度人难度己。也许这就是答案吧。
心理咨询,拨开迷雾
想想成为母亲的这两年,自己身心正在一点点地变化。在谈论起孩子生病、工作烦恼的很多问题时,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存在了一颗“玻璃心”,以至于谈到委屈之处,眼泪毫不留情直涌而下。在柠檬心理的平台上,我和老师说起了自己的变化,这个过程虽然不是那么地顺利,但老师还是给了我很明确的点拨。
从结婚、生子,再重新回到工作的岗位,我需要调整的地方太多了,可回想现实我竟然很多事情都没做好。休完产假回来上班也有一年半了,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最纠结也最无奈的莫过于工作上逐渐被边缘化,任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状态。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种被忽视被孤立的感觉让我刻骨铭心。但是这种处境、这种感受是谁带来的呢?当我一个劲地抱怨,责备自己、埋怨同事、迁怒领导的时候,我竟不知道自己也走进了情绪困扰的怪圈里。
对于情绪调整的各种方式方法,我已经耳熟能详、烂熟于心,但为什么在“走出来”后没多久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深陷其中?柠檬心理老师说,你一直处在无助当中,你不满意现状。但言语信息中传达出来的一直是“我不该这样,领导不该这样,同事不该这样”,而对于应该怎么做的思考却很少。这句话,让我开始了许久的沉默。
也许,我开始找到问题的根源了吧。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更加积极主动一些,结果面对领导的时候内心却又告诉自己“算了吧”;在与同事的关系上,我总想着彼此能够放下曾经的芥蒂坦诚相待,结果我自己却还是对过去的矛盾难以释怀;面对领导在工作中的忽视,我希望能够主动去沟通,结果还是难以放下心里的不满最终选择放弃。这样看来,真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从内而外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打破”感。
从事这么多年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我也深深知道,心理问题的形成都与压抑有关。人出生时是一个独特而充满潜能的健康人,为了生存,开始适应周围环境,隐藏自己真实的需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也不断地压抑着自己,极力去掩饰自己,对于自我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更显得浅尝辄止。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问题没有解决,情绪问题还是会反复。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现在读这段话,有种深深的自责感。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也到了而立之年,开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而我30岁的人生仿佛到了一个瓶颈,时常觉得身心疲惫,却又无法排解。原生家庭深深影响着我。在内心,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倔强不服输的完美主义者,内心更住着一个很孤僻、极度自恋、充满渴望的小孩。时不时遇到挫折就面临潜意识中的无奈和焦虑不安,时不时遇到事情做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接着就感觉不被接纳和不被喜欢。有时候害怕被他人看穿,总是不自觉地故作坚强,真相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长期以来的心理防卫,忽然间就被咨询老师给打破了。在一番沉默与挣扎之后,内心的感激油然而生。为什么我总是因为同样的境况反复地陷入情绪的困扰中?那是因为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因为我害怕改变。思绪信马由缰,而行动却止步不前。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深刻,从小与母亲的分离、与父亲的隔阂,让我逐渐形成了敏感的个性。艰苦的生活环境更让我变得倔强,较真。在过去的创伤中,我总是一次次艰难地自我安慰,自我打磨,甚至自我回避。每次遇到问题,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声音:“为什么是我?你还要这样下去多久?这样的生活状态有意义吗?”想得越多,脑子越乱。归根结底,我还是处于一种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合理化地去解释周围的人和事,虽然情绪可以短暂地得到抚慰,但是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却始终有增无减。
自我审视,发现未知的自己
成长不仅在于年少,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只有打破自己一贯的防卫,才能解决问题。我庆幸在三十而立之年有了对自己新的认识。改变,从“心”开始,以“做”结束;时间为“媒”,效果为“证”。对于个性上的每一特征,我欣然接受。性格上内敛和敏感,给了我含蓄的表达和丰富的情感,却又给了我优柔寡断和多愁善感的一面。
以前总是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埋怨同事“自私”领导“偏心”,现在想起来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他们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而我却在对他们的评价上增加了太多个人的偏见和情感色彩。以前在同事们面前,总是放不开自己,还一度引来同事的些许误解,实际,我对同事们曾经的各种邀约竟都一一回避,他们哪有机会认识我了解我呢?以前总是不苟言笑的我,对于旁边人一句负面评价久久不能释怀,其实是敏感自卑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一味较真,不能放下内心的芥蒂,我怎能要求别人对我坦诚相待呢?
心理的转变带给我的感受如此微妙。看清楚问题后,我忽然发现内心平和了许多。再面对同事的时候,内心的焦虑和反感逐渐减轻;对领导的不满和抱怨,也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工作看法后消失不再;同时,在面对家人时内心的惆怅和委屈,也慢慢变成珍惜和感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充盈着一股力量。这力量让我不再感到无助,而是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希望和畅想。我知道今后还会碰到各种问题,但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畏惧和退缩。这种变化对我而言是一次蜕变,亦是一次成长。
确立目标,自我导航
年少时候,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走进了学习心理学的殿堂,后来如愿以偿成为学生们喜爱的心理老师,而我却忘了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如何执着与坚持。此刻的我开始了对自己职业和生活的迷惘,殊不知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规划的同时,却忽视了自我的规划。在整日繁复的工作中,找不到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只能为琐事牵绊。相比工作初期,因为担心自己专业能力不强而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为自己立下一个个目标:考取心理咨询师、开展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攻读教育硕士……如今一个个目标被攻破,自己忽然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现在的我,慢慢褪去了当初的稚嫩、懵懂,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成了一位母亲。所以,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我也需要重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新一轮的规划。未来10年,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专业上有新的突破。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就必须有所准备了。这几年,当发现自己的文章一篇篇刊登在各种杂志上,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
年末的教师交流会上,有一位老师在分享个人专业成长经历时提到,把平日里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观自己,从小便爱好写作,可不知不觉曾经对写作的热情消退了。从此刻开始,我要重新拿起笔,重拾年少的那份情怀,将自己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点滴记录下来。无关文笔,无关才情,每个月至少写两篇文章,无论是心情随笔还是教育论文。只有认真投入其中,内心才真正有了充盈之感。如果可能,我希望自己未来十年时间里,可以汇编属于自己的书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继续学习,不断提升
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便是阅读。携书如历三千世,无书惟度一平生。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开拓启迪一个人的智慧,在于教他明辨是非,知晓真善美。一个会读书的人,一个会把所知所学灵活运用的人,肯定也是一个会通过自己努力而拥有较好工作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我喜欢阅读,无论是专业书籍、期刊,还是心灵随笔。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有新的收获。或是某一观点,开启我对自己工作的新思路;或是某一句感慨,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一面。我也经常建议学生多读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学习的过程,读书能够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甚至能够触动人心,改变人一生。订个阅读计划,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整理出来,这个小目标应该不难吧。我还算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好的人,这一点我要做好学生的表率,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交流是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蒙田说过,与别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的修养。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得到解决方案。多与别人交流,不仅可以化解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促进彼此的感情,更能提升自我的修养。以前,自己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因为缺乏交流,还会引来不少误解,自己也受困其中。工作的问题,不仅需要多与同事沟通,也需要与领导进行交流。有机会了解彼此,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会由此被拉近。
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很多学生在心理辅导中透露:我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想改但又害怕改了之后自己面目全非,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人总是一个矛盾体,在变与不变之间犹豫不决,结果故步自封,问题也是周而复始。张德芬在《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中提到,就是这种对自身缺陷的排斥和抗拒,让我们更加远离自己的中心,看不到内在的真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然后这股平和的力量就能穿越种种障碍,让我们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完美的自己。
所以,在辅导过程中,我也会告诉学生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痛苦很多时候来源于无法忍受现实中的那些瑕疵,所以越是回避和否认,我们越是会受困其中。想要走出来,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缺陷,认真感知缺陷背后自己渴望进步的动力。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在适宜的范围内突破自我设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然而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无一不在要求我们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少时,你要成为爸妈眼中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要成为教师眼中那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成为同学们眼中热情大方的伙伴。现在,我是学生的老师,父母的女儿,还是孩子的妈妈……多重身份也就意味着多重责任。
感谢柠檬心理老师的点拨,让我在三十岁的人生路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虽然生活和工作难免会有波折,但我愿意把每一次波折都当成挑战,在挑战中提升自己,在感悟中完善自己。也期待自己能够在新的人生阶段成就新的自我。
愿我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