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里是非虚构文学的重镇
——当代湖北及武汉地区非虚构文学的几大看点

2019-11-27

写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回忆录知青武汉

樊 星

非虚构文学已是当代文学的热点议题。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学的真实,连作家们也常常感慨想象力、虚构艺术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千变万化的风云激荡之年,那些关注现实问题、回眸历史风云、记录名人业绩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格外引人注目。而当代湖北的非虚构文学硕果累累,很值得关注。

一、革命风云的记录

湖北是大革命时代的风云际会之地。鄂豫皖、湘鄂西曾是刮起过惊天动地的风暴、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革命根据地。1959年,经领导过当年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何耀榜(1909—1964,曾任红军团长)出版了由他口述、苏波记录的革命回忆录《大别山上红旗飘》①万勇泉、王传尚:《大别山上红旗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以格外真实、感人的力量讲述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鄂豫皖地区的共产党人与反攻倒算的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全书在跌宕起伏的叙述中,以真切的笔触细致刻画还原了斗争的艰苦、敌人的凶残、烈士的可歌可泣,是革命回忆录中的精品。我是少年时读过此书,印象十分深刻。此书1983年再版,显示了其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1985年,由所国心、董滨合作的报告文学《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在《解放军文艺》第4期发表。红安是有名的“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产生过无数英雄传奇。那里的民风强悍,也极重情义。作品在开阔而深邃的历史背景中刻画了从国家主席、开国将军到普通人栩栩如生的精神风貌,写出了他们经历过的磨难与苦斗、他们爱故乡的感人情怀。此篇与歌剧《洪湖赤卫队》、白桦的话剧《曙光》,连同后来邓一光的小说《战将》《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何存中的长篇小说《太阳最红》一起,谱成了湖北“革命文艺”感人至深的交响乐。

1992年,刘爱平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将军之路》①刘爱平:《刘爱平作品选集》纪实卷Ⅱ,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讲述了大悟籍将军周志坚(解放军原31军军长)的革命经历,战斗的残酷激烈、将军的足智多谋、还有将军宁愿自己挨饿也逼着病号吃自己的口粮的那句“你不吃,我枪毙你!”的命令,非共产党员为了加入敢死队而冒充共产党员的感人至深的历史轶闻……都写出了往事的真真切切,那一代人的英雄业绩,令人心怀激荡。

2003—2004年间,少华、游胡的《林彪的这一生》、汪幸福的《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②少华、游胡:《林彪的这一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汪幸福:《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彪》,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等书出版。《林氏三兄弟》通过介绍林家三兄弟的革命经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革命对一个家族的影响,以及兄弟命运的大不一样,令人感慨万千。2003年,赵瑜、胡世全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③赵瑜、胡世全:《革命百里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则回顾了长江中一座沙洲上百年的风云变幻、人事沧桑,重现了由于水患、贫富不均和政治风暴的反复,各股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读来扣人心弦,其中关于革命的坎坎坷坷、历史的反反复复、农民的激情与弱点、命运的玄机与启迪,也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思想光芒。

而老报人罗时汉的《城市英雄》④罗时汉:《城市英雄》,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则是在发掘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武汉何以成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地,作出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那些英雄的故事是“惟楚有才”的证明,也是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新诠释。湖北人从来就有“不服周”的强悍心劲,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情,加上新思潮的影响以及种种历史偶然的风云际会,才成就了辛亥首义的伟大功业。影响所及,百年不衰。武汉因此不仅仅是重要商埠,也是革命重镇。

其实,关于湖北的革命史,还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例如湘鄂西、湘鄂赣的革命烽烟与“肃反”血泪,关于革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项英、陈昌浩的坎坷人生,都亟待人们去抢救、书写。虽然《陈昌浩传》《项英传》已经出版⑤范青:《陈昌浩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王辅一:《项英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但一些历史谜团仍有待破解。

二、知识分子的求索历程

说到新时期报告文学,徐迟的名篇《哥德巴赫猜想》堪称一座里程碑。其中讴歌数学家陈景润攻克科学难题、攀登数学高峰的精神,为知识分子回归文坛吹响了号角;描写陈景润痴迷科研的“怪人”性格,也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写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的思想枷锁;而全文中洋溢的激越诗情,更开出了“诗化报告文学”的新风。徐迟的报告文学风靡一时,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爱科学、立志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热情,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紧接着,一系列报道武汉大学改革新风的报告文学名篇引起社会关注,从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到学生自由学习、漂流长江的生龙活虎,还有满腔热情投身创业大潮的毕业生,都散发出1980年代的勃勃生机。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唐翼明也出版了个人的回忆录《时代与命运》⑥唐翼明:《时代与命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通过讲述自己的坎坷经历与奋斗传奇,重现了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在新时期改变个人命运的真实故事。这些“武大故事”在当代报告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放射出独特的异彩。

应该特别提到裴高才的长篇传记《田长霖新传》①裴高才:《田长霖新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该书记录了从汉口走向世界的科学家、教育家田长霖的成功人生:从故乡崇文重学的传统影响到主人公留学美国、艰苦奋斗,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而且在海外“保钓”运动中呼风唤雨,成功后报效祖国的曲折历程,是许多海外学子的人生缩影。裴高才还著有《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②裴高才:《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讲述了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胡秋原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有刘保昌的《聂绀弩传》③刘保昌:《聂绀弩传》,武汉:崇文书局2008年版。,书写了杂文家、诗人聂绀弩的坎坷人生,也寄托了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无限感慨。这些作品都呼应了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开创的为知识分子树碑立传的传统,更为“惟楚有才”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佳话与沉思。

武汉是当代文化的重镇。这里有一代又一代作家不断写出为人称道的作品,有一拨又一拨的教育家将张之洞兴办的教育事业传承了下来,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创造出引领世界的奇迹(从遥感测绘到“光谷”奇迹)……应该有更多的作家将他们的传奇故事写出来。

三、集体与个人的回忆录

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性解放,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不仅文学作品的个性展示五光十色,而且个人的回忆录书写也成了一大看点。出版回忆录已经不仅仅是名人的专利,也成为许多经历丰富的普通人回首往事的心态证明。

例如知青回忆录。1996年,在“知青文化热”的浪潮中,武汉知青也自发组织起来,写各自的回忆录,并结集出版了《我们曾经年轻》④董宏献:《我们曾经年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书中既有时代风云人物的蓦然回首,也有普通知青的感慨记忆,还有文化名人对知青运动的深入思考。例如书中收录的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的《穷而后工,艰难玉成》一文就道出了知青一代人的文化品格:既有理想的追求,又有务实的精神,“能屈能伸,胸怀抱负却又随遇而安……”⑤冯天瑜:《穷而后工,艰难玉成》,董宏献:《我们曾经年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485页。可谓准确勾画出一代人的基本特征。关于“知青文化热”的是是非非,一直聚讼纷纭,各有其理。然而,当代“知青文化热”几度高涨,毕竟显示出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不论社会如何动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直不会消逝。

知青作家刘晓航也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历时两年采访了各地许多知青,搜集到丰厚的资料,写成长篇纪实力作《我们要回家》,于2008年出版⑥刘晓航:《我们要回家》,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与四川知青作家邓贤出版于1993年的长篇纪实《中国知青梦》一起,还原了知青运动那一幕悲凉的历史,并且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当年知青大返城来龙去脉的认识与思考。那些普普通通的知青经历过的苦难与抗争,足以使人想起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也愈加使人坚信“人民创造历史”的定律。此后,刘晓航还相继出版了《渴望远行》⑦刘晓航:《渴望远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开花的荒岗》⑧刘晓航:《开花的荒岗》,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等书,记录了自己经历过的坎坷人生与不懈追求,在回首往事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巨变和时代风云变化。

也有知青背景的著名记者范春歌以心怀浪漫、多次独自长途骑行而为人敬佩。她的游记《天歌难再》《独守苍茫》《远方最美》《被遗忘的航行:追寻郑和下西洋》《蓝色的非洲》《儿行千里:沿着长江上高原》等书展开了一幅幅充满浪漫也饱尝艰辛的多彩画卷,读来颇有传奇风采,令人心驰神往。她的浪漫骑行与那些漂流长江、漂流黄河的勇士们的故事一起,甚至可以说与那些先是“志在四方”、后来又大返城的知青的故事一样,都是一代人心怀浪漫、渴望远行的情绪的证明。

应该特别提到的,还有艾晓明教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血统》①艾晓明:《血统》,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这是“一个黑五类子女的文革记忆”,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里,很有典型意味。全书笔触平实中充满苍凉,读后令人浮想联翩。

还有已故老作家李德复的回忆录《不言放弃》②李德复:《不言放弃》,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此书记录了他六十年生命旅程的激情体验:有“一个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后代”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折腾的痛苦记忆,也有一个有志者不甘沉沦、“年少好胜,性子急,又好喜功”、并的确取得过成功的坎坷体验,还有学习卢梭、巴金认真剖白自我的坦诚之情,以及对文坛风风雨雨的感慨万端。这样的回忆录,浸透了作家的率真、热情与蛮性(书的封面上就有“湖南蛮子传奇”的醒目提示),也是时代风云的一个缩影。李德复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他的这本回忆录与华师1949—1964级校友的回忆录《回望昙华林》③王一民:《回望昙华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一起,生动再现了“十七年”的华师政治生活、校园往事。

还有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的回忆录《我叫“活着欢”》④何祚欢:《我叫“活着欢”》,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也以生动、俏皮的笔触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学艺甘苦、人生趣闻、隽永心得,同时也记录了对于武汉往事的观察与思考,是“汉味”浓郁的纪实佳作。

而“70后”作家周芳的非虚构文学《重症监护室》⑤周芳:《重症监护室》,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则是作者以义工、“病人”的身份进入ICU,去“认识生命的犹疑与不确定”,去直面痛苦与死亡、纠结与虚无、无奈与尽力,并因此懂得更加珍惜人生的一份特别记录。全书聚焦于这样的感动:“为了‘活着’,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是的,活着,即使是“粗俗地粗鄙地粗糙地,好好地,活着。”这样的感慨写出了活着的不易、脆弱与坚韧,具有相当鲜明的现实感,也是代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的嘶喊。另一位“70后”作家蔡家园的长篇纪实《松塆纪事》⑥蔡家园:《松塆纪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通过对故乡的深入考察表达了作家的复杂情感:还原乡村历史的芜杂与本色,对乡村的历史变迁、农民的复杂情感变化作出了细致、别致的思考,也折射出“70后”打量乡村的独到目光。此书可以与《革命百里洲》参照着读。

正是这些人自发写出的回忆录,折射出时代变化的光怪陆离、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还原了历史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

四、武汉的商业历史记忆

武汉,以“九省通衢”而闻名,也曾有“东方芝加哥”的名号,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是有名的商埠。在武汉,一直有一批高校专家和民间学者在研究着武汉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

老作家刘富道先后出版的《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⑦刘富道:《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版。和《汉口徽商》⑧刘富道:《汉口徽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都是在深入发掘历史资料、踏访历史陈迹的基础上写成。这两部书穿越历史的云烟,还原了汉口商人谋生的不易、创业的艰辛,是可以与裴高才、王凤霞的《无陂不成镇》①王凤霞:《无陂不成镇》,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参照着看的。武汉作为重要的商埠,是八方商帮的云集之地。由此产生了武汉人务实、开放、驳杂、粗放的品格,催生了许多的商机、奇人,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而何祚欢及其工作团队在采访了100多位老人的基础上收集到150万字的资料,继而整理完成了88万字的厚重之书《大武汉记忆》②何祚欢:《大武汉记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抢救性保留了老武汉的商业风俗、当年工商业大家族的家族史,对周苍柏、万泽生、徐雪轩、郑隆辉、刘有余这些近代武汉工商巨子的事业与人生,以及叶开泰、汪玉霞、车益记、益祥谦、汉协盛、曹祥泰、老通城、陈太乙、中联这些“名店”企业的“家史”,都有令人大开眼界的还原。此后,何祚欢还编纂了《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③何祚欢:《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18年版。,在采访300多人的基础上,对汉剧艺术发展的开拓者、亲历者、见证者的经历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记录和整理,是研究汉口“戏码头”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些著述,与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④[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那样严谨的历史学著作一起,都是重新研究武汉、武汉商业文化的重要材料。其中多少历史沧桑,令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就这样匆匆一瞥,也难免挂一漏万。

由此可见,谈及湖北文学、武汉文学,仅仅谈论小说和诗歌是远远不够的。湖北及武汉作家的非虚构文学写作,已经产生了许多佳作。好好总结这一部分作品的文学特色、文化底蕴,对于深化湖北和武汉文学的研究,实在必要。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湖北和武汉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水平,也不可或缺吧!

猜你喜欢

回忆录知青武汉
大灭绝回忆录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毒虫回忆录
“求‘材’若渴”等8则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