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轨理论视阈下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及学术诚信学风建设的实证研究”成果报告

2019-11-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与学本科生诚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该课题围绕“本科生学术(不端)失信为何发生和如何防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目的在于增进对本科生学术失信现象问题的理解,提出学术诚信治理的有效举措。该课题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和个案法,研究发现,本科生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普遍性,其发生机制具有超乎常识知觉的复杂性,它关乎个体品格,但学术诚信制度环境和课堂教与学环境所产生的系统性影响更不可忽视,因此应采取整体性治理促进学术诚信,即综合运用多种治理路径,促使多元主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实质性地共同参与和实施具有一致性的系统举措。

由福建师范大学张银霞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越轨理论视阈下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及学术诚信学风建设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CIA140194),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围绕“本科生学术(不端)失信为何发生和如何防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目的在于增进对本科生学术失信现象问题的理解,提出学术诚信治理的有效举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建构

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建构包括核心概念解析、学术失信行为类型及测量、学术发生机制研究综述。

2.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失信发生机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失信发生机制调查研究包括诚信认同与诚信氛围对本科生学术失信的影响研究、行为意向与诚信教育对本科生学术失信的影响研究、 同伴忠诚和文化倾向对本科生合作式学术失信的影响研究。

3.欧美高校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模式研究

欧美高校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模式研究包括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模式研究、重新认识美国高校学生荣誉制度促进学术诚信的有效性及其启示、英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治理的国家行动和院校实践、澳大利亚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实践探析、加拿大高校本科生学术剽窃防治措施研究。

4.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品格培养路径研究

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品格培养路径研究包括学术诚信的品格意蕴及培养机制解析、学术诚信品格培养的道德认知向度、学术诚信品格培养的道德行为向度、学术诚信品格培养的道德动机向度。

5.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制度化路径研究

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制度化路径研究包括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路径内涵解析、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的结构整合层面、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路径的程序整合层面、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的符号整合层面。

6.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教与学路径研究

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教与学路径研究包括学术诚信治理教与学路径内涵解析、建构学术诚信课堂环境的教学实践、促进学术诚信的学习策略选择。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和个案法。

1.文献法

主要涉及两大类文献:一是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目的是掌握研究脉络和前沿,寻求研究问题、视角和方法启示;二是收集和分析我国及欧美国家高校本科生学术诚信相关的政策文本、新闻报告和研究报告等,目的是了解国内外学术诚信问题现状。

2.调查法

该课题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纸质问卷调查,共涉及来自全国35所高校的近5,000名本科生,目的是了解学术失信现状及其发生机制特点。

3.比较法

分析比较美、英、澳、加四国高校的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经验及其提升我国诚信治理实践的借鉴意义。

4.个案法

在分析美英等国学术诚信治理经验时,既尝试对整体情况进行介绍,也以具有典型性的高校为个案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例如美国常春藤名校、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等。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主要结论

1.我国本科生学术失信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通过本科生问卷调查分析学术失信情况及其发展机制发现:(1)学术失信具有普遍性,超过90%的调查对象承认在大学四年中至少发生过一次失信行为;日常作业中的失信行为发生概率远高于考试失信,且以论文剽窃为最高;学术失信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年级、学科和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2)学术失信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受诚信认同、诚信情境和诚信教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诚信认同是关键因素,由同伴影响、政策环境和教师影响等因素构成的诚信情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科生对学术诚信政策及恰当引用等学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影响学术失信的重要因素。(3)学术失信具有独特性,在不同程度上受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影响,学术失信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应更系统地进行实证研究。

2.欧美国家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的整体性路径

本科生学术失信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面临的共同挑战。综合分析美、加、英、澳这四国的实践模式可以发现:(1)学术失信不纯粹是学生个体责任,学术诚信治理关系到大学内外部的多方主体,涉及教育部门、学术团体、高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2)各国政府部门主要通过颁布实施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和提供研究项目资助等方式推动学术诚信治理;(3)受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本校传统和师生群体特点等因素影响,各国高校学术诚信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性,但也不乏共性,其共性体现在:普遍重视充分完善和有效实施学术诚信政策;普遍重视开展学术诚信相关的各类教育和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品格培养、制度完善和教育举措相结合的整体性治理路径,以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应对学术失信。

3.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以品格培养为首要指向

诚信在我国道德观念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学术诚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行为规范,它具有深刻的道德意涵,关涉个体学生的人格完善,指向其内在道德品性。从品格培养看,大学生学术诚信品格是学术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和诚信行为这四个向度有机结合而成的心理品质。学术诚信品格培养具有三个方面的目标:(1)形塑个体学术诚信观;(2)建构以情感和意志为核心的动力机制;(3)促使学术诚信行为发生。这三个目标分别指向学术诚信品格培养的认知向度、动机向度和行为向度。

4.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以制度化为根本保障

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变革,意味着学术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为绝大多数的相关主体理解、接受和认同,所采取的举措有效性且能够持续性地产生影响,学术诚信治理成为大学内部治理的构成部分。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体现在结构、程序和符号这三个层面。结构和程序层面关注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过程的技术路线,关注正式规章和程序等方面的变化,符号层面则关注成员对学术诚信治理新制度所代表的理念、原则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内在价值认可,重视认知文化的深层次转变。“结构-程序-符号”这三个层面在制度化过程中是相互嵌套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5.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以促进教与学为长远之计

从学习角度看,学术失信是本科生应对课业任务要求过程中采取的不恰当行为方式,是一种不良的学习适应策略。从教与学的角度着手促进学术诚信,其焦点发生了从“如何防止学术失信”到“如何改善教与学以确保真正的学习”的转变。教与学的治理路径以课堂环境这个微观情境为载体,将学术诚信与日常化的教与学活动挂钩,将有助于转变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本性地提升大学教与学的质量。

(二)对策与建议

该课题的主要发现表明,本科生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普遍性,其发生机制具有超乎常识知觉的复杂性,它关乎个体品格,但学术诚信制度环境和课堂教与学环境所产生的系统性影响更不可忽视,因此应采取整体性治理促进学术诚信,即综合运用多种治理路径,促使多元主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实质性地共同参与和实施具有一致性的系统举措。

1.学术诚信品格培养要重视“转知成行”,使抽象理念活化为个体学业行为选择的依据和指导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学术诚信观念的直接学习是可行的,我们通常采用的道德宣讲方式也有其价值,但更有益的方式则是围绕学术诚信原则开展道德推理能力训练,这种训练能够带来学生道德思维的成熟和根本性发展,当面临不同的两难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学术诚信原则的行为选择。学术诚信品格培养还应注意强化学术诚信情感和意志,通过唤醒内在道德听众和外部道德评判,将学术诚信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相联系,通过学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术诚信意志,从而为学术诚信认知外化为学术诚信行为奠定动力基础。在“转知成行”过程中还要尤其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尊重和回应学生内在的学术诚信这种道德需求,培养他们进行价值选择、形成道德判断和实施道德行为的能力。

2.学术诚信政策是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化的起点,应着力完善学术诚信政策,建立一致、系统、公正和透明的学术失信处理程序

政策应该兼顾理念和技术这两大方面。在理念方面,政策文本应该立足大学学术伦理传统,将学生视为学术共同体成员,深入阐释尊重和践行学术原创性、客观性、真实性等学术伦理理念在共同体层面产生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将学术诚信视为义不容辞的个体责任。在技术方面,一是要清晰界定、描述和例举各类学术失信行为,使学生了解“可为”和“不可为”的学业实践方式;二是要明确各主体职责,详细阐明学术失信处理机构及人员构成、学术失信处理程序和惩罚措施等;三是学术失信处理程序应尊重师生相关权利,是系统、公正和透明且在全校范围内一致执行的。

3.加强规范日常学业实践中的不端行为,发挥严厉惩罚的震慑作用

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期末考试及毕业论文诚信,但对日常学业实践中的不诚信行为(例如,抄作业、小论文剽窃等)规范不足。然而,学术诚信反映学生一以贯之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形塑于日常学业实践。可实施强化日常学业实践规范的制度性举措:一是,明确地将日常学业实践中的各类失信行为纳入政策规训范围,并针对性地采取具有一定力度的惩罚举措。二是,可要求学生在提交每一份课业任务同时,附带提交一份署名声明,承诺自己并未在该份课业中出现剽窃等失信行为,这一做法在欧美高校也具有普遍性。三是,针对日常作业中最常见的论文剽窃现象,高校可向相关机构长期购买论文查重服务,供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群体的日常免费使用,诸如国内的知网查重及国外高校普遍使用的Turnitin软件。因此,大学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术诚信政策并增加学术诚信治理资金投入。

4.教师是学术诚信治理的关键行动者

教师是学术诚信治理的关键行动者,融合了“学习促进者”“监督者”和“传道者”这三重角色,应致力于促进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个人专业成长,这集中体现在应提升学术诚信课堂建构能力。教师是课堂环境的首要缔造者,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较大程度上受教师如何表达他们对学生的期待、如何促进课堂中的高阶学习及如何评价这种学习的影响。创建学习导向的诚信课堂环境,有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提升教学胜任力。

(1)有意识地营造公正的课堂环境。学生对课堂公正性感知影响学术诚信倾向,教师应以无偏私的心态和方式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积极回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尤其应以相近的课程大纲为载体,确保课堂管理程序公正性。课程大纲既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的关键指引,其促进诚信课堂的直接意义还在于它完整地描述包括学术诚信在内的课程管理规则。

(2)提升课程设计和实施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投入。这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建构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教师通过精炼核心的课程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的机会,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也能提高学习活动切身性,避免学生疲于应付大量他们不感兴趣的课业任务,从而避免他们以学术失信行为作为应付手段,或者以教学质量低为由合理化失信行为。

(3)提升学业评价质量,降低竞争性成绩压力。学业成就压力及时间管理压力是导致学术失信的重要原因。教师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信息避免学生因焦虑而失信、采用难度适中的评价内容和方式、避免评价内容过于宽泛或者简单重复教学内容、避免按照正态分布方式评分和确保评分准确性和一致性等方式,完善课堂学业评价细节,是预防学术失信和促进学习的关键。

(4)针对性地预防和积极处理学术失信。除了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课堂学术诚信规定之外,教师还应在口头上、态度上和行动上开诚布公地表明严禁和严惩各类学术失信行为的立场和决心,这有助于奠定课堂诚信基调,也能发挥震慑作用。同样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学业评价的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预防和监测学术失信,具体技巧包括:避免过度重复使用同一个作业、习题或考试内容;书面作业可融入时间元素,例如要求学生分析报告时事或者分析新近发表的期刊论文等;学期论文题目范围界定得较窄、较明确或较个人化,教师还可参与和监督学生论文写作全过程,对可疑文章可用检测软件识别。

当教师发现课堂上出现学术失信行为时,应根据学校规定及课堂规定积极采取处理措施。无视学术失信行为或者将其视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极为负面的信息:即学术失信行为并不严重,教师并不关注也不会惩罚。因此,教师应及时和公正地执行学校及课堂学术诚信政策。教师因为怕麻烦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相当有害,失信者没有付出应有代价,诚实学生利益受损,这种不公正做法会强化学生群体的学术失信倾向。

5.本科生群体是学术诚信治理的目标主体

本科生群体是学术诚信治理的目标主体,促使他们明晰和践行学术诚信原则及具体行为期待,启发他们寻求大学学习具有的更深刻和更切身的意义感,从而饱含热情地投入学习和自我成长之中,避免以学术失信为捷径满足功利性的短期学业目标。这便要求:其一,促使学生应正式参与到学术诚信制度化治理过程的各个核心环节,尤其是学术诚信政策制定和学术失信处理这两个方面。相较外部强加的规定,人们更倾向于遵守和执行自己参与制定的政策。学生参与途径可以是学生领导代表制,学生领导构成应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且具备代表能力,能够深入了解学术诚信议题并有效地与同学沟通,收集、整理和呈现同学的意见,避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其二,促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校园内外部的各项学术诚信推进活动。常见形式可包括:将学术诚信政策纳入学生手册;将学术诚信教育模块纳入新生入学指导项目;大学、学院层面开展常规性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得个性化学术诚信指导的机会;在大学层面上,以图书馆为主体,建设和持续更新完善学术诚信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学术实践能力培训课程。这些活动可增进学生对本校学术诚信政策的了解,纠正对学术失信行为的误解,重塑其对学术诚信价值的认同,提升开展诚信学业实践的能力。其三,引导学生寻求学习的深刻意义。学术失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对受教育经历不感兴趣或不满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个体专业提升相联系,将学习与个体长远的人生愿景和生命意义相联系,将学习与探求新知、求真求实等大学学术及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形塑和认识世界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

6.管理者群体是学术诚信治理的引领者和支持者

管理者群体是学术诚信治理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应致力于推进学术诚信治理制度完善及实施,为教师和学生履行学术诚信职责提供行政支持、资源支持和制度支持。从高层管理人员看,学术诚信治理能否上升为院校首要事项取决于他们的理念取向、关注程度和推进力度。高层管理者的真切关注是学术诚信治理所需的政策规定、活动组织、资源配备等方面得以保障的关键;他们也是大学核心价值理念的维护者和践行者,其引领和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大学其它主体对待学术诚信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从一般行政人员看,尤其是负责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人员,学术诚信治理举措得以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有赖于他们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支持。他们在学术失信程序化处理过程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在接受失信投诉、实施调查、组织听证、形成结论和实施惩罚等环节,他们为师生提供大量行政支持。他们在促进师生了解学术诚信方面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通过入职培训、教师手册、系列讲座、个案咨询、查重软件使用、网络资源平台等方式,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学术诚信相关信息和技能培训,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看,大学应为师生提供细致的、系统化的和常态化的支持,最好的实现途径是采取专门化管理,设立专门机构并由专人负责,这也有利于处理方式连贯性,这一举措也在部分西方高校被证明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本科生学术诚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超越对零散学术失信行为的表层关注,转而从更全面和深层的品格形塑、制度建设、教与学变革的角度切入,这势必要求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很大程度上调整既有思维模式和实践倾向。这种具有伦理相关性的实践变革通常难以一蹴而就,持续而稳健的渐进式变革更为实际和可取。结合国内外学术诚信治理经验来看,教育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和提供研究项目资助等方式,以及学界致力于系统、深入和细致的学术诚信研究,将有助于推进高校内部的学术诚信治理实践。

猜你喜欢

教与学本科生诚信
楷书的教与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