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之利己精神
2019-11-27董亦樵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
◎董亦樵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8)班
钱理群教授曾批评一个请求他写推荐信的学生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斥之为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坏。可那只是一个追求个人奋斗的后生而已,如何担得起“官吏”二字?前些日子,在凉山木里县火灾中牺牲的20 多名青年消防员的事迹,诚然令人沉痛与尊敬,然而其中的制度漏洞与个体心酸,又岂是用“壮烈牺牲”能一言以蔽之?
安·德兰在《自私的德性》中批判利己主义的变质,青年的利他主义诚然带有奉献之美,但利他主义对青年个性权利的践斥甚至毁灭的结果,是坚持个人奋斗的青年很可能被并不存在的“集体利益”所碾压。
我无意将青年的自私放到一个绝对的高度,但极端年代之恶往往就是逼迫人们(尤其是青年)放弃自私开始的。在赛亚·伯林看来,法国大革命之所以最终导致血流成河,是“集体自我”导向的“积极自由”,彻底压倒了个人的“消极自由”。当人民主权轻易摧毁了个体的主权,公意压倒私意,不仅个体最低限度的自由开始丧失,整个社会的自由也将全面崩溃。纳粹统治德国期间,正是用种种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对广大青年进行灌输式教育,宣称“为人类之未来,人类之福祉”而灭绝劣等民族改造人类,将偌大的学校变成集疯狂与理性为一体的生产纳粹军官的流水线工厂。在此种意义上,当青年受到为集体、为国家,为全人类的修饰的改头换面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侵害时,能唤醒他们不与世同沉浮,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力量,正源于深藏内心的利己的激情与诗意。
在此种意义上,青年的自私与自救并无区别,即“救一人,就是救全世界”。
青年处于身体与心智发展的成长期,将来的未卜与理想的渴望难免会让青年有自私的倾向,在这个并非非黑即白的世界,绝对真理的存在是一件可疑的事情,意识形态也并不能用好坏两字来评价,也绝非那么简单,但广大青年怀着全然的公心,恰恰是历史上那些道德乌托邦走向反面的原因。
与此同时,青年的利己也并非只顾自己享乐而无视其他鲜活生命,而是我们广大青年为自己留有鲜活与勇敢,大卫·休谟所主张的“自私的激情”,即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进行个人奋斗,这不仅能不让社会成为一种声音的奴隶,而是多元与自由的交汇碰撞的大熔炉,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摆脱集体自我的原子组成,真正地塑造魂灵,实现个体的价值与追求。
我坚信,当我们每个青年能够坚守自我追求与独立,像小草一样挺直腰杆,匍匐的绿草地会变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点评
钱老把一部分青年定义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见解流传很广。这篇文章开篇就奔着这个观点而去,认为青年“为己”有其合理性。接着,引用名人论述,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进行辨析,提出应该客观地对待青年的“利己”问题。文章见解独到,论述深沉,有一定的说服力。结尾处,理性表达兼有感性呈现,可谓相得益彰。
文 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有一个哲学家,叫赫舍尔,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人是谁》,是本很好的书。他说:“人的存在之谜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他能够成为什么……我们对人所了解的,不过是人身上潜在要素的一小部分。描述人类现在是什么,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们无法设想人类能够成为什么。”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论述类
提示
这个作文题,要让学生思考的不是“人现在是什么”,而是“人能够成为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展开未来的想象和思考,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重要检验。关于生命未来的话题,学生接触的科幻书籍和影视作品应该是比较多的,至于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述文,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