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阅读,以文解文
——《沂水春风》课文精读

2019-11-27孙元菁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4期
关键词:曾皙西华子路

◎孙元菁 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

学习经典篇目《沂水春风》时,学生往往有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子路和冉有的治国设想,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公西华为什么只想做一个小相?孔子赞同曾皙什么?孔子的理想具体又是什么?对此,我想用关联阅读的方法,结合《论语》中的条目以及其他文化经典作品的内容,用文本来解读文本,搭设一个探究儒家思想的支架。

一 聚焦人物,结合儒家“为政”的原则,分析治国设想

子路和冉有在谈自己的理想时,都谈到了治理国家,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只有两句话。他对子路的态度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他评价冉有只说了一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他评价希望做小相的公西华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没有确切的言论支撑,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很难清晰地了解孔子的看法。依据三人希望“为政”的理想,在《论语》中寻找孔子谈论“为政”的只言片语,结合儒家后世的典籍,联系起来探究孔子对三人治国设想的态度、评价和建议。

1.子路的“尚武”精神

子路首先提出了要治理一个“千乘之国”的理想: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要治理的国家,处于外有敌军进犯,内有饥荒的状态中,他想用三年时间让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其实,孔子对于治理“千乘之国”是有明确主张的。《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不难看出,孔子对于治理“千乘之国”的原则有三点:“敬事”,就是做事严肃认真,恪尽职守;“信”,就是要讲信用,一言九鼎;“节用”和“爱人”都是针对上层权贵阶级提出的要求,即要节约用度、不铺张浪费,并要惠爱人民、役使百姓不要误农时。他希望将来能辅助帝王治理“千乘之国”的弟子,怀着这样的治国原则。而子路提出的设想中,“尚武”思想首当其冲已经不符合老师的理念。一个国家处于战乱又饥荒的状态中,显然“节用”和“爱人”都没有很好落实,这样的情况下子路却一味强调要让百姓“有勇”,又不符合老师的理念。结合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夫子哂之”之“哂”了,孔子笑子路,原因之一必然是子路的治国设想中表现出的“尚武”思想,和老师向来强调的思想并不吻合。

而关于时间期限,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过感慨: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3.11)

孔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尚且需要一百年才能消除杀伐乱象,子路用区区三年就想实现,孔子“哂之”原因之二便是子路不知天高地厚也。

2.冉有的“足民”政策

冉有设想要治理一个小国,他表示先要做到“可使足民”: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也提到了一个国家,比子路的“千乘之国”小一些的国家,没有兵荒饥馑状态的国家。他的理想是用三年时间实现“足食”,老百姓能丰衣足食,但是对于“礼乐教化”的推行,冉有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只能期待贤士来实现。

对于“足食”和“教化”的问题,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可以看出,冉有的治国思想在主线上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治理一个国家有两件事情要做好:“富之”,让百姓富裕起来;“教之”,教育好百姓。冉有的设想,把民生问题放在了第一位,也想到了后续精神层面的教育问题,这显然是顺老师之意的。

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在冉有的治国设想中有切实的体现,之后一直落实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对于冉有谈到的主体思想,孔子的态度应该是认同的,但是冉有只能实现一半,老师的内心应该是不满意的。

3.公西华对“礼”的追求

在三个人生理想都与国家相关的弟子中,公西华表现得最谦逊,当然这同他在四位弟子中年纪最小有关,他谦虚地说只想做一个小相: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这里的小相是指在外交会见的场合,穿戴礼服主持礼仪的司仪。小相的工作与“礼”紧密相关。在儒家的核心思想中,“礼”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孔子一辈子守护以及希望恢复的便是周礼。一直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依然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朱熹)

可以看出,对“礼”的推崇,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儒家后世。

从公西华希望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司仪这个理想来看,他很好地践行了老师对于“守礼”“行礼”“复礼”的种种要求。他自愿要求从事与“礼”密切相关的工作,他在师门学习之后,主动将自己纳入“礼”的工作范围之中,相伴君王左右,以礼侍奉。他的理想便是追求内心深处最崇高的“礼”,他希望通过小相这个工作的仪式和规则来表达自己对老师思想的追随。

孔子评价他“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句话是非常大的肯定,在儒家的思想中没有比推崇“礼”更大的事情了。

二 聚焦思想,串联孔子前后的言论,体悟儒家主张

1.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和他的建议

《沂水春风》篇中,孔子让弟子们畅所欲言,自己却言而未尽。《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则和《沂水春风》篇相关联。孔子在与孟武伯的交流中,道出了弟子侍坐当天他没有说完的话,评价了三位弟子的能力,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8)

孔子认为:子路的军事才能突出,是治国用兵的人才;冉有治一邑,他有理财富国的才能;公西华的特长是言语应对,主持外交活动非常合适。和平靠子路,富裕靠冉有,文明靠公西华。但是,孔子认为这三个弟子都没有显露出践行“仁”的能力,孔子秉承“为国以礼”的思想,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所说的个人理想都没有完全切合老师的理念。

2.孔子的理想以及对曾皙的赞赏

在听了诸多弟子的志向之后,孔子明确表态的只有曾皙一人,孔子说“吾与点也”。曾皙的志向不同于其他三个弟子,他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谈治国安邦,甚至没有提到推行、维护礼乐教化,孔子却独独赞赏曾皙描绘的图景。结合孔子以往的言论,不难探究其中的原因。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提到过自己的愿景: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曾皙提到了“冠者”和“童子”,孔子讲“老者”“朋友”“少者”,他们的志向都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关注普罗大众的生活,而普罗大众生活的集合便是一个国家的面貌。这个国家的面貌在曾皙的图景里是春游时的自在和惬意,在孔子的言谈里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他们都希望实现一个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曾皙深得师心之处不仅在于他与老师志向的一致,更在于他“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背后传达出的“礼乐”思想。成就这样的社会,维护这样的社会所需要的背后的思想。社会处在这样的图景中,礼崩乐坏的局面被匡正,大同社会的图景展现在眼前。不仅仅是实现理想的那一刻,实现的途径,自身的德行,曾皙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点无一不击中孔子的内心。于是,内心欣喜的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 聚焦文化,结合后世经典作品,传承思想力量

《沂水春风》篇成为《论语》中的经典篇目,是因为此篇中传递了儒家在为政、处世、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其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尤其是曾皙描绘的图景,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是后世名家致敬的典范。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开篇描绘了一幅类似的图景: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盛会,文人雅趣可以说是再现了《论语》中的经典场面。同是暮春时节,曾皙设想“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兰亭盛会则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同在水边,曾皙在“沂水”,兰亭盛会在“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地;皆是除灾祈福之愿,或“风乎舞雩,咏而归”,或“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风俗的延续,礼的传承,儒家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而“沂水春风”之“春风”也吹遍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教育。“春风”不再仅仅是风,它成了教育的化身。“春风化雨”,出自儒家典籍《孟子》,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如沐春风”出自宋代儒学家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春风中坐”,出自宋代儒学家程颢、程颐的《二程全书》,比喻良师的教诲,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的背后,是思想传承的力量。和暖的春风也吹出了别样的教育春天。

猜你喜欢

曾皙西华子路
解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李玲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