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情境 引入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探析
2019-11-27金文燕
引 言
以往,幼儿园通常采用强制教育的方式来管理活泼好动的幼儿,如让幼儿两手背后乖乖坐,课堂听话不捣乱,这种方式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天性,而且不利于教师教学。结合现阶段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游戏化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发展情况和具体实施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课程游戏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幼儿教学中的课程游戏化改革符合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幼儿的年龄、性格为切入点,尊重并理解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开发趣味性十足的益智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发掘游戏化课程的价值,从不同角度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学习成长便利[1]。
课程游戏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缓解了幼儿的学习压力,激发了幼儿对启蒙教育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会积极投入到这种生动、富有乐趣的氛围环境中进行游戏和学习,乐此不疲。目前,很多幼儿园已实行了课程游戏化,未来将不断改善创新,从课堂走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户外师生体验以及科技类、人文历史类课程游戏的设立和接触等。与时俱进的游戏化课程,符合幼儿的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将使幼儿启蒙教育变得更加灵活有效。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具体实现途径
(一)创设课程游戏化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发展的有利空间
开展课程游戏化,幼儿园首先要做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包括游戏场所的规划设置、空间的整合利用和调度及有关游戏化课程的材料准备。在课程游戏化的进行中满足了这些硬指标环境建设,就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实现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师首先要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做统计,了解不同性格的幼儿喜欢哪种性质的游戏,以及所建立的课程游戏环境是否对幼儿的心理有影响。把握大体数据后,教师应以满足幼儿兴趣需求为主,辅助教育目标来建设游戏环境场所,准备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另外,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跟踪、把控幼儿的接受理解能力及身心健康指标,让幼儿在幼儿园中享受学习、玩耍的乐趣的同时,感受来自教师的呵护、关爱,这将对幼儿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家、园、社区紧密相连,建设有利幼儿身心发展的人际关系
热闹有序的园内氛围结合逐渐成熟的游戏化课程,能为幼儿打造一个小型的“群体社会乐园”,在这个乐园中,以游戏方式来开展教育课程,可以同步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体能素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其将来更早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幼儿园、教师与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为幼儿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空间,让幼儿获得心理安全感和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2]。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有关师生与亲子类的活动节目,如以母亲节和教师节为题,邀请家长来园内与幼儿共同做手工艺术品,包括浪漫有爱的康乃馨纸花和各种简单折纸,可以让幼儿当面送给妈妈,或者教师,并说出感恩的话语,表现真实的自我体会,从小培养幼儿的礼仪修养和表现力,增强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活动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流、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友好交际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际,都能为幼儿带来良好的精神和心灵熏陶。教师与家长通过交流幼儿的教育感受,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表扬。
(三)教师多方面支持幼儿游戏,体现儿童为本的游戏理念
在幼儿园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是严厉少言的角色,而幼儿则是乖巧听话的角色,在角色关系中,幼儿对教师产生心理恐惧感始终多于爱戴,距离感较强。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太少,或是实行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未提供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没有让他们在游戏课程中发挥自我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行课程游戏化,最正确的方式就是教师多观察,拿起相机和笔,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投放游戏材料,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3]。幼儿在游戏互动中打开心扉,能激发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这时教师再融入教学内容,能大大提升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抢板凳游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摆设板凳与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将小板凳按照色彩和大小的不同,排列成空间适宜的圆圈,起到带头作用。在游戏中,幼儿会随着板凳坐成一个个小圈,每结束一轮游戏,板凳就少放一到两个,通过竞争淘汰方式来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每轮游戏结束后,教师对游戏做指导总结,并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夸奖、握手、拥抱。这种互动式课程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丰富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幼儿喜欢玩游戏,教师就要不断丰富游戏形式,发掘不同游戏和课程之间的关联价值。因为,丰富多彩的课程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对游戏课程的兴趣[4]。
除了传统民间的丢手绢、捏泥人、做手工艺术品、传小球、抢板凳等游戏,教师还可以根据当下社会热点来发现游戏,甚至从网络上借鉴新的游戏课程方式。例如,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教师不妨以此为题材玩游戏,让幼儿观看一集动画片,然后让他们分析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的性格特点、经典台词及日常行为,之后教师在戏剧区投放相应的表演道具,支持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交流与分享,分析动画片中穿插的环境保护、爱护动物及人类和动物如何相处等内容。这种符合幼儿兴趣的课程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学习与接受。
结 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的实现,将替代传统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开启幼儿启蒙教育的新阶段。课程游戏化的实行,应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让幼儿参与自己所喜欢的游戏活动,提高其对生活事物的理解、判断,同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一旦被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幼儿会主动投入丰富的游戏课程中,这样,教师想要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人潜力就会变得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