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乡土文化资源嫁接进小学品德课堂

2019-11-27

名师在线 2019年28期
关键词:品德乡土人文

王 瑛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江苏常州 213135)

引 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为增强小学品德学科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1]”社会资源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积极探寻开发利用之路,把乡土文化资源与品德课堂嫁接起来,从而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新知的兴趣和热情。

一、精于捕捉,丰富教材,彰显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自然风光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风光既是本乡本土的宝贵财富,其中也蕴藏着鲜活的教学资源,完全可以为品德课堂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享受乡土之美,对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和健康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既然强调“走出去”,那么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有意识地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走进地方的自然资源中,让他们自己设置疑问,再进行实地调查、探索发现、剖析研究,并主动内化、构建认知,从而对家乡的自然风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悟。

二、精于探究,扩充内涵,彰显乡土文化资源中的科技知识

小学品德课程内容比较简约,大多以标题进行提示引导,鲜有大量文字扩展说明,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许多发挥的空间。教师应适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生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或合作性的探究活动,以此丰富课程内涵,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教师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特征。为了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体验,着重选取了最早在常州建构的新型交通运输工具——BRT,以及滨江(长江)城市特有的、历史悠久的水路运输工具——轮渡进行探索,意在让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三、精于对比,着眼发展,彰显乡土文化资源中的时代变迁

小学品德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社会性,必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丰硕成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在尊重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将家乡鲜活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触摸时代脉搏,感受家乡之变,从而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一课兼顾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其中展现了几幅变化前后的新旧照片,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让学生亲身感悟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社区的旧照片,并拍摄社区现在的新貌,向社区居民询问社区的变化。课堂上,教师分别出示这些照片,首先展示变化前社区里陈旧简陋的住房、狭窄泥泞的小路,随后展示社区日新月异的新颜,并引导学生从商业发展、交通变化、居住条件等角度谈谈社区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给人民带来的便利。

四、精于展现,感受丰富,彰显乡土文化资源中的物产魅力

地方物产是地方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地方特色,也是地方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2]。充分挖掘、拾起和利用近在眼前的乡土物产,不仅可以延伸品德课程的教学内涵,让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尊崇和热爱之情。然而,这些乡土物产虽然土生土长,但如果不进行特意调查,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未必都能洞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安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家乡特产,深入了解家乡特产。随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图片、实物、采访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多样形式进行交流分享,以特产为窗口,全面地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五、精于品读,感悟底蕴,彰显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泼灵动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因此,他们非常愿意融入生活,并与身边的人、事、乡土风俗自觉互动着。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最珍贵、最凸显文化底蕴的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吸收,并在它的代入下,使品德教学大放异彩。因为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品味家乡的人文情怀,更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之弦,从而激发其建设家乡、回报故土的信心和热情。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去生活、资料中寻找为国家、人民、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家乡人,以此激励自己认真学习、奋发向上、臻于创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围绕这个主题,教材中的“夸夸我的家乡人”和“家乡的骄傲”这两个环节给师生留下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旨在暗示教师需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因此,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乡土人文资源。西夏墅人文荟萃,历史上便是儒学、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圆融之地。它不仅拥有始建于500多年前的孔庙、200多年前的东林寺以及被列为江苏省古戏楼群保护对象、距今150多年的梅村古戏楼群,而且西夏墅人才辈出,革命年代出现过诸如恽雨棠、宋亚欣等一批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者,科教文卫领域出现过谢稚柳、盛济坤、谢剑平等专家泰斗。因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故居寻访、采访老人、走进博物馆等方式深入挖掘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感受家乡人杰地灵的浓厚氛围,增强自豪感。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真实、更鲜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在调查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家乡名人的钦佩之情,并以家乡名人为榜样,树立勤奋学习、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

结 语

总之,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突破狭窄教室的束缚,超越单调的教学内容,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纳入教学范畴。在反映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插上愉悦、自由、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社会,用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以此端正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培养其参与校外活动的勇气,从而激发他们对品德课程的深层次感悟,成为热爱家乡、关心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猜你喜欢

品德乡土人文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社科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