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改
2019-11-27吴大桢
吴大桢
(贵州省惠水县鸭绒民族小学 贵州 惠水 55060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师善于学习、勤于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在质量观、人才观方面,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生活和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在教材观方面,我们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也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不唯是”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遵循”,也就是不能丢开教材,随心所欲。一句话,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
2.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哪些方面很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而目前的语文现状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教师无视这些因素,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是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从现场来看,学生似乎很感兴趣,沉迷其中。但是一分析很多是无效教学:其一,从学生角度讲,这节课他们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是欣赏和配合老师的问题而已。其二,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发展?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3.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4.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