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在庆先生《韩偓论稿》评介

2019-11-27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前人诗句观点

许 蕤

韩偓,既是晚唐的坚贞忠臣,又是唐末颇有建树与影响的重要诗人。《四库全书总目》对其诗作了客观的评价:“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①尽管韩诗具有如此价值,但却只有少数学者予以其长期的关注。吴在庆先生师承周祖譔先生,是其中用力颇勤的一位。近年来,中华书局将先生历年研究韩偓的文章汇集为《韩偓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出版。这不仅体现了先生的治学成果,而且也使韩诗价值得以重新彰显。该书内容丰富,文献广博,论题精当,角度独特,甄辨有力。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材料:广搜简取

“广搜”是指搜集资料时,尽可能占有所有可见材料;“简取”是指运用资料时,删繁汰伪。广搜简取的材料处理方式,在吴在庆先生《韩偓诗解读及相关问题辨释》、《韩偓〈感事三十四韵〉诗笺释论考》、《韩偓诗解献疑》、《韩偓〈隰州新驿〉诗之作年意旨考论》和《韩偓若干诗歌系年考》等多篇论文中均有体现。下面就以《韩偓若干诗歌系年考》里《中秋寄杨学士》一诗系年考辩为例,看看先生在论文中是如何运用“广搜简取”方式来处理材料的。

首先,对于解读诗歌主旨大意起关键作用的“杨学士”和“甲子”二词,先生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杜甫《春归》诗、谷子敬《城南柳》诗、高启《樵》诗、《全唐文》、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唐集质疑·韩偓南依记》、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等等。其次,先生在充分研读、整合、精炼这些材料后,提出“杨学士”当为杨赞图,而非是前人所说的杨凝式;“甲子”当释为“岁月”。紧接着,先生指出前人系年出错均是因错解“杨学士”和“甲子”二词意思所致。最后,先生贯通全诗,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系年时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搜简取的材料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先生论文的说服力。

此外,吴先生在搜集、使用材料时,尤其偏爱史书资料。在多篇论文中,先生均充分利用《资治通鉴》、两《唐书》中的相关史料,考辩韩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相关历史事件、相关人物的活动,使诗人韩偓所经历、所闻见、所感触的深层次的史实真相,透过诗句的表象展现出来。如在《解读几首韩偓诗的史料依据——兼谈韩偓诗与〈资治通鉴〉、两〈唐书〉的关系》一文中,先生明确表示解读诗句中的真相绝不是靠冥想和猜测,还须依靠相关的历史史籍。

二.观点:新颖可信

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能够提出一种新颖而又确实可信的观点,而非是囿于旧说,人云亦云。《论稿》里论文的观点,总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吴在庆先生的观点非是为新而新,而是在充分扬弃前代学者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发新声。先生总是在陈列、对比前人观点,并辅以大量的考证工作之后,继承其中合理的观点。他以此为敲门砖,或是把相关问题推入到更深入细致的层次,或是纠正前人不合理观点,均为学界扫除了相关问题的争端,有力地推进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韩偓梅花诗句意诗旨考论》一文对《梅花》诗主旨的考证中,吴在庆先生先把前人的观点陈列出来,从中获取其他学者对这首诗的解读观点。更为可贵的是,先生能在前人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解读诗意,完善了前人观点中的瑕疵部分。再如《韩偓〈隰州新驿〉诗之作年意旨考论》一文,先生在考查《隰州新驿》诗作年时,征引前人见解,结合史实进一步论证,对引用的观点做出客观评述,独辟蹊径,从诗题与诗歌内容这两个角度分析此诗作年,进而断出前人见解有误,得出新解。

三.考证:以史证诗

“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这一解释诗歌的方法历来已有,经陈寅恪先生的创新运用后,一直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发扬。在这本学术论文集中,吴先生也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阐释诗歌。贬谪是古代文人所常常遭遇的,但韩偓与一般文人所不同的是:他的被贬是昭宗为权奸所胁迫,爱莫能助的情况下发生的。诗人受权奸排挤的悲愤、对昭宗的依恋忠恳之情、对朝廷国事的关注等复杂情感,在诗中有所排遣释放。因此,韩偓的诗歌用了不少的典故(古典)婉曲地写当时时事(今典),且所言之“古典”与所欲述之“今典”均多难于明晰,不易于从浩瀚的史载中揭橥而出。所谓“古典”是相对于诗人所处时代而言,即发生于晚唐之前的典故事实;所谓“今典”是相对于我们当代的读者而言,即诗人所处时代发生的事情。查明一首诗歌语句中的“古典”并不难,易对我们所造成困惑的,是诗人当时所处时代的历史时事。在这种难以辨清诗歌意旨的情况下,吴在庆先生继承与发展陈寅恪先生“古典字面,今典实指”的诗歌释证方法,对韩偓的诗歌语词作具体笺释,并以史释诗证诗,甚至以诗释诗加以考论评鉴,准确疏通诗意,较明确地呈现当时的时势和诗人的真实意蕴,使韩偓诗歌本来的主旨清晰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如《韩偓〈感事三十四韵〉诗笺释论考》在考索胡震亨《唐音统签》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前提下,指出《感事三十四韵》写于唐朝灭亡,朱全忠称帝的时代背景之下。且此文在笺释《感事三十四韵》首句“紫殿承恩岁,金銮入直年”时,运用前人诗句和《新唐书》、《梦溪笔谈》,阐释“紫殿”、“承恩岁”“金銮”、“入直年”这些涉及韩偓仕履的“今典”。

四.辨析:由浅入深,实事求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吴在庆先生初步接触有关韩偓的诗文与研究资料,写成《唐才子传校笺·韩偓传》、《韩偓小传》。随着材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先生开始研读韩偓诗文,探讨诗人创作与生平之间的联系。2015年中华书局版的《韩偓集系年校注》一书是先生在韩偓研究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经过这次系统化梳理的积淀,先生对韩偓及其诗歌的研究日益深化,集中体现在选题的全面与细化层面上。

先生的论题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考索诗人生平,笺释诗歌内容和意旨,辨伪诗文及其系年,辨释前人解读。韩偓生平的考证,是诗歌研究的基础,也是考索诗歌编年的前提。《韩偓贬谪途中的遭遇与心态》、《韩偓贬官前后的心态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文在断定韩偓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对影响韩偓的重大经历——贬谪这一特殊事件进行单独考察,进而发现贬谪这一事件是韩偓生命中的一次转折。这一转折,改变了他的政治命运、个人生活,使他的思想、情感和心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韩偓诗歌创作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在内容、情感、风格乃至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吴在庆先生独具慧眼,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以诗人生平这个小点作为突破点,把握韩偓诗风的变化走向,加深了读者对其人其诗的认识,更具说服力。且若欲对韩偓诗文集进行编年,笺释诗句和主旨是必然的。《韩偓咏梅诗解读》、《韩偓的两首禽鸟诗探究》、《韩偓〈感事三十四韵〉诗笺释考论》等文对学界争议比较大的一些诗歌进行集中考证,为整体的编年铺平了道路。同时,先生对韩偓诗歌解读的研究也集中体现了细化和深化的倾向。由早期对韩偓三首咏梅诗的解读,细化为后期对其中一首《梅花》诗的考论;由《隰州新驿》、《感事三十四韵》、《失鹤》、《鹊》等诗的个案研究到后来上升到深层次的总结和解决韩偓诗歌解读问题。

吴在庆先生在具体的考证中,溯本求源,实事求是,结合多种考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套严密的考证思路,在《论稿》中屡见不鲜。如《韩偓梅花诗句意考论》在解读“自向深冬著艳阳”意旨时,首先列出了陈香先生的见解:韩偓于“偏远之地”“依附王审知”。然吴在庆先生通过考索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与此句诗有关的史实记载,发现陈说欠妥。故在上述史实基础上,引前人诗句,释“向”、“深冬”、“著”、“艳阳”,解出此句诗的寓意。由此可见,先生对具体诗歌意旨的考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环环相扣,力求论证和观点的严密性和理据性。

对韩偓诗文进行辨伪,是韩偓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如若一些诗文本身就是伪作,那接下来对其的探究则是无价值的。故吴在庆先生对此也是颇为关注。在《韩偓疑伪诗文考辨》中,对于引自韩偓《金銮密记》和《全唐诗》韩偓卷外诗的真伪,作者秉持怀疑态度,并加以考辨甄别。论文的前三个部分,对误署于韩偓名下的诗文加以甄辨,确为后人所误记。第四部分,作者在引述前人认为唐末冯贽的《云仙杂记》和《云仙散录》不可征信的基础上,疑《云仙杂记》和《云仙散录》引录的四则韩偓《金銮密记》内容有误,惜未有确证加以辨定,故置出所疑之处,供后人补充论证。实事求是精神可见一斑。

当然,此书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吴在庆先生近三十年的韩偓研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动态变化过程。然此书22篇论文的编排顺序,不但未能体现出这一点,反而给读者纷杂繁复之感。这一缺憾,相信作者和编者均曾有过思考。如何合理地去弥补,着实不易。

注 释

①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302页。

猜你喜欢

前人诗句观点
六一来了
致寝前人语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打渔人
趣味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