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式研究
2019-11-27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
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
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式研究
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才需求持续走高。相对传统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新能源汽车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要求。文章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前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工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所需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日益增长。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新能源汽车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要求。改进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能源汽车人才现状和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行业人才需求持续走高。相对传统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培养的新能源汽车人才质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尚无新能源汽车本科专业,新能源汽车人才十分紧缺,人才需求与供应的矛盾非常突出。
1.1 数量要求
《中国制造 2025》的发布表明国家已经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制造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位置,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数量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我国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毕业生人数较少,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面临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人才紧缺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1.2 素质要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很高。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企业人才通常来自传统的车辆工程或机电工程等机械类专业人才,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人才状况及需求的调研结果分析,新能源汽车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备多学科融合知识
新能源汽车是涉及机械工程、计算机通讯、电气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机电产品,因此要求新能源汽车人才不仅懂传统汽车技术,还要懂电池、电机、电控,甚至是网络技术,具备多学科融合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新能源汽车人才必须具备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既可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提升。
(3)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新能源汽车人才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1.3 专业需求
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调研,以新能源汽车技术类相关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专家作为调研对象。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紧缺汽车、机械、电子技术、网络通信等专业人才。紧缺专业人才进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零部件设计、电器和控制器开发与设计等岗位工作。
2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由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及市场需求,导致高校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上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育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开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状况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新能源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研发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及课程考核标准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新能源汽车有“三纵三横”技术体系,“三纵”指的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指的是电池及管理技术、电机与驱动技术、电控技术。高校在对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保留传统汽车的一些基础核心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汽车理论等课程,增设具有新能源汽车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等课程。
(2)优化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课程标准的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的需求,依据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管理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
(3)优化考核标准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应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标准要以企业实际工作标准为参考,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工作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
2.2 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合作培养。高校应该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深化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所需知识的更新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企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高校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实践教育环节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新能源汽车人才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必须完善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重点开设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等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具备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3)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新能源汽车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大;他们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高校应与企业协手共同参与双师型新能源汽车教师的培养工作。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学生导师直接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高校也要派遣富有活力、学习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挂职锻炼,从而改善他们的知识和技术结构、提升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高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奖励机制。
2.3 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创新和产业发展步伐,成立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建设应突出高校地位,以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作为纽带桥梁,建立共享平台,实现新能源发展行业信息与高校人才信息适时共享。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所需的教学资源非常匮乏。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可以下设高校联盟,高校联盟可以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设全面而丰富、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1] 黄新波,邵文权,张永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人才培养改革,2014(5):23-25.
[2] 张炳力,徐国胜,窦聪.新能源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1):62-63.
[3] 熊怡.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道与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 38-41.
[4] 段敏,张大明,申彩英.面向社会需求的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专业培养标准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5(1):61-63.
[5] 邓红星,李昕光,阎春利,等.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设置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102-103.
Research on Demand and Training Mode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Talents
Hu Xuefang, Cao Aixia, Xie Jianxin
( Qingdao Huanghai College, Shandong Qingdao 266427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brought about a sustained high demand for talen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utomobil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quires more talents. However,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talents trained by universities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talents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rain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New energy automobile talents;Requirement analysis;Training mode
A
1671-7988(2019)21-36-03
U469.7
A
1671-7988(2019)21-36-03
胡雪芳,就职于青岛黄海学院,专业:汽车制造与管理。
10.16638/j.cnki.1671-7988.2019.21.012
CLC NO.:U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