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造境”对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作用

2019-11-27陈崔昕

名师在线 2019年33期
关键词:造境营造内心

陈崔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 226300)

引 言

王充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这句话是说环境的渲染作用。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应的状态[1]。阅读也是如此。大多数教师认为环境营造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学生的意志和技巧。但学生意志和技巧更多偏向于理性概念,而非感性,这与阅读相悖。阅读活动是感性的,需要良好的阅读环境,也需要阅读者有与阅读材料相符的内心环境,要求阅读者对阅读文本环境了如指掌。教师只有营造出这三种“境”,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够从单纯的活动升华为思想情感活动。

一、营造阅读空间环境,使阅读活动升华为思想、情感活动

空间环境对人的心态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照文本和学生自身,还应有效营造阅读空间环境,将课堂打造成适合阅读的空间环境。在这种适宜阅读的环境中,学生心态会逐渐缓和,自然地投入阅读活动中。这一点与涨潮在《幽梦影》中所写的“天趣”相符合,即“雨窗作画,笔端便染烟云;雪夜哦诗,纸上如洒冰霰”[2]。这就是说“雨天在窗前作画,笔端就仿佛涂上云雾;在雪夜中作诗,诗词就仿佛着了冰凌的意境”。在好的环境中读书,书中味道也会淋漓地体现在读者眼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适合的课堂空间环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还可应用一些具有书香气息的外物对课堂加以点缀。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这是诗人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词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占据大量篇幅,气势豪迈,磅礴万千,表现出诗人的胸襟气概和对革命形势的自信,流露出诗人的志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让学生体验诗人描写的景物与所吐露的情感的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湘江秋景的视频,将诗中的空间气势通过视频展现出来,给人以气象万千的感受。所有学生的目光都投向多媒体,虽然身在课堂,但学生的思维仿佛已进入了诗人所在的空间。而诗人所在的空间便是阅读空间,是教师借用多媒体营造的课堂阅读空间环境的体现。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要想使学生感受诗人在此句中融入的个人情感,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感受诗词表现出的空间感,从而帮助学生抓住诗人的内心气象。

二、营造阅读内心环境,使阅读活动升华为思想、情感活动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对这本小说无感。”真的是无感吗?其实不然,究其阅读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内心没有趋向文本意蕴内涵的“车轮”。简言之,我们的内心没有亲近该文本的力量。因为开展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这种表现最为可怕,它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失去兴趣,学生就对文本更加“无感”,教师的文本阅读教学也会面临失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内心着手,帮助学生营造内心环境,也就是帮助学生在内心孕育对文本的感觉,帮助学生孵化可驱动其走向文本的情感力量。在这里,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生活与文本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感到,阅读文本便是在从镜中打量自己。当学生建立起这种内心环境,便很容易接受文本,并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可以说,学生自身与文本间联系的作用不是短时间的,其有可能一直伴随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构建学生内心环境时,要从长远考虑。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这篇抒情又充满哲思的散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芒,道尽了面对看似无法战胜的挫折,由绝望到极力寻求希望的人的生命历程。但文章读起来十分压抑,充满灰色情绪,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会因为内心变得沉重而半途废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阅读这篇文章的内心环境,帮助其在内心孵化驱动其阅读的情感力量。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生活与文本内容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绕过人生的挫折。可以说,成长之路便是由一个个挫折累积起来的。当我们面对挫折的那一瞬间,一定百感交集,也有那么一霎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如果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身边的一切都会闪烁着灿烂光芒,引导我们走出困境。作者就是这样,破败的地坛和年迈的母亲都给了他关于生命的启示,但真正战胜弱小的自己的其实就是自己,其他因素只是在恰当时机出现的一根绳索。”教师的语言发挥了阅读导入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内心环境。一旦学生在心中形成有关生命与挫折的主题,便能很快进入文本阅读,并获得深刻感受。

三、营造阅读文本环境,使阅读活动升华为思想、情感的活动

作为读者的我们总是在不了解作者生活体验的情况下开展阅读解读,而这种解读是一厢情愿的。虽然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还是会为没有根据的阅读获得的阅读感受而心虚不已。尤其是在课堂阅读活动中,阅读者是学生,他们的活动不会随着文本阅读的终止而终止,他们还要解答阅读文本附带的阅读问题。这就需要阅读活动有理有据,不能天马行空,不能按照自己的臆想来揣测作者。因此,教师要营造阅读文本环境。文本是作者创作的,所以教师对阅读文本环境的营造应从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所经受的遭遇、所产生的内心环境等角度考量。可以说,每个作者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文本创作环境大相径庭。正如爱尔维修所说:“我们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文本体现着作者的个人遭遇环境,而文本的精神差异正是从环境差异中表现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教师要从阅读文本环境营造出发,开展有效的阅读文本教学。

以屈原的《离骚》为例,这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诗人从身世、品德、理想等方面出发,表达自己被谗言迫害的苦闷绝望,抒发了自己坚持“美政”的愿望。如果不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遭遇,学生便无法很好地理解文章,更何况这是一篇流露着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古文。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文本环境,让学生认识这篇诗文的时代及当时屈原的遭遇。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所以有“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效忠于楚怀王,却屡次遭到排挤。到了顷襄王时期,屈原因受小人谗言而遭到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而这些事情催化了诗人的情绪,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理想无法实现的绝望状态中写成的。当学生了解了诗人写作的背景,也就看到了文本环境,这有利于阅读活动的展开。

结 语

欧文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阅读中,阅读空间环境、阅读者内心环境、文本环境的营造都为有效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三境”,帮助学生高效开展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造境营造内心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