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体特征考量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2019-11-27唐俊怡冯瑞贞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语体译者儿童文学

唐俊怡 冯瑞贞

一.引言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儿童文学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儿童文学领域现已经成为一个兴盛的学术领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各种权威性的专著纷纷出版。这些著作论述的儿童文学作家范围广泛,研究的目标和侧重点各式各样:既有实践的教育驱动的方法,也有实验性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既有面向文本的方法,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方法;既有面向个体的心理分析为主的方法,也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李宏顺,2014:64)。

不过令人感到缺憾的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态势分布很不均衡:经典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甚至一译再译,但可供儿童文学翻译借鉴的专门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诉求(徐德荣,江建利,2014:66),但由于译者自身成人审美因素的影响,在遣词造句如何还原通俗易懂,不失趣味的童言童语成为高质量儿童文学译作的主要难题。

二.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

语体(style,或linguistic style)是指同一语言品种(标准语、方言、社会方言等)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所典型使用的该语言的变体(程雨民,2000:1-2)。现代文体学认为语体取决于语境,而语境又包括领域(field,指正在进行的活动),格调((tenor,指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和方式(mode,指表达的形式)三个方面。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儿童文学有自身独特的语体特征,这一语体特征是保证儿童文学可接受性的首要因素(徐德荣,2004:33)。儿童文学的翻译文本与儿童读者构成了一个译者通过译作给儿童讲故事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而译者的讲述实际上是经由儿童读者的阅读实现的(徐德荣,2004:34)。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要求信息源发者即译者与他们保持类似朋友和熟人的亲善关系,而非高人一等的教育者形象,所以在这一语境下所采用的语体基本上属于Joos划分的“随意体”,即使用省略和俚语(Joos,1967:23),这就要求译者在最大程度上“讲述”简单通俗,不失童趣的语言。儿童文学的语体要求其语言不但要充满意义,而且要听起来悦耳,读起来愉快顺畅(M.H.Arbuthnot,1964:18)。儿童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定的交际活动,应该遵循同样的语体要求。

三.交际翻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同时也是是翻译学的奠基人之一。纽马克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讨论》(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1988),《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1991)、《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其中,《翻译问题讨论》和《翻译教程》己成为世界各高校的翻译教材和学习手册,供本科及研究生学习使用。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翻译方法理论”,在翻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将文本主要分为表达功能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号召功能型文本,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Newmark,引白赵颖,2010:23)。

在语义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意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Newmark,2001:39);而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效果,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Newmark,2001:39)。两个概念在实际翻译中有显著的差异。在语义翻译的原则下,“表达的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不允许对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加以改变”(杨士悼,1989);交际翻译则更加灵活,“译者要考虑到,读者希望读的是地道的译文,流畅自然,易懂而不晦涩,大量外来的成份都转化入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中去了”(杨士悼,1989)。然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我的,有时二者是合力共生、相辅相成的。纽马克认为“在处理同一个文本时,有些需要采用语义翻译,有些应采用交际翻译;甚至在处理某一个部分或句子的时候,也可能用比较偏向语义翻译或比较偏向交际翻译的方法”(Newmark,2001:40)。

作为翻译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儿童本位”在实际运用中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即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人生阅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选用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再现原文,使得目标语小读者最大程度获得源语小读者的相似阅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四.译者语言手段及翻译策略的考量

A.儿童文学作品的语体及翻译策略分析

首先应该指出,学界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远未达成一致(Robert Bator,1983:3-60)。瑞典学者Gote Klingberg对儿童文学的定义为,儿童文学是专为童创作的文学(literature written forchildren)。下面就这一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讨论。

(1)Copses,dells,quarries and all hidden places,which had been mysterious mines for exploration in leafy summer,now exposed themselves and their secrets pathetically,and seemed to ask him to overlook their shabby poverty for a while,till they could riot in rich masquerade as before,and trick and entice him with the old deceptions. (Grahame,The Wind in the Willows)

(1a)矮树林,小山谷,采石场,以及夏季繁叶荫翳遮蔽的所有隐秘之处,往昔那些神秘探险宝地,现在全都暴露无疑,秘密惨不忍睹地大白天下;它们仿佛在请求,要他暂且宽怒它们的粗陋和寒碜,请他等到它们能像从前那样到盛大的化妆舞会上狂欢时,再来用老花招逗弄和迷惑他。(格雷厄姆,《杨柳风》;赵武平译)

《杨柳风》是西方家喻户晓的动物故事,周作人称之为”二十世纪的儿童(一岁到二十五岁)文学的佳作”。从上述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译者运用了文绉绉的词语和成人的叙述口吻,这给儿童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大大影响了译文的可接受性。“语体的实质是一些在使用场合上有区别的同义变体的选择”(程雨民,2000:46)。上述译文完全可以用较为口语化,较为简单的词汇传达同样的语义,创造对儿童读者而言可接受性更强的语体风格。

(1b)那些灌木丛,小山谷,石坑以及一切隐秘的地方,在万物繁茂的夏天里还是需要探测的“秘密矿产”,而此刻却可怜巴巴地裸露无疑,似乎要让他暂时看看它们的贫瘠,不久它们又会如从前一样披上繁茂的假面具,用老掉牙的把戏来欺编他。(格雷厄姆,《杨柳风》。乔向东译)

从语义翻译的角度来看,两位译者都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语义,但显然赵译未能使目标语读者更大程度上获得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体验。乔译用“万物繁茂”代替赵译的“繁叶荫翳遮蔽”;用“可怜巴巴”替代“惨不忍睹”,创造出更为适合儿童阅读和接受的语体,在审美上也更贴近儿童。

(2)“Feather,I say!”“Why do you say ‘Feathe’so often?”Alice asked at last,rather vexed.“I'm not a bird!”“You are,”said the sheep:“you are a little goose.”

(Carroll,2000:179)

(2a)“撇桨呀,我说!”阿丽思有点儿觉得她频气了,她就说,“你干嘛老说‘别

讲’啊?我也没讲啊!”“什么没桨!”那绵羊说,“你手里摇的是什么,你简直是个笨猪。”(赵元任译)

(2b)“我说,羽毛!”“为什么你老是说‘羽毛’?”爱丽丝觉得烦了,终于问道,“我又不是禽鸟!”“你是禽鸟,”绵羊说,“你是只小鹅。”(王永年译)

结合原文可知,绵羊说的“feather”被爱丽丝误解了。这个“feather”并不是鸟类身上的羽毛,而是划船时的回桨。很显然,赵领会到了原文的文字游戏,因而不拘泥于源语。他采用交际翻译,用三个中文发音很相近的词:“撇桨”、“别讲”和“没桨”来达到同样滑稽的效果,再现了童趣。王并没有意识到卡罗尔在“feather”这个词上的“别有用心”,只是逐词翻译,失去了趣味性。成人固化的阅读思维对原文的意思有执着的追求,但生僻的词汇和含义模糊的意象会对儿童读者造成困惑,损害其阅读兴趣,因此成人化的思维和语言并不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

再如,戴望舒(1929)在《鹅妈妈的故事》的引序中写道:“有一椿事要先告罪的,就是:这些故事虽然是从法文原本极忠实地译出来的,但贝洛尔先生在每一故事终了的地方,总给加上几句韵文教训式得到格言,这一种比较的沉闷而又不合现代的字句,我实在不愿意让那里面所包含的道德观念来束缚了小朋友们活泼的灵魂,竟自大胆地节去了。”

B.儿童文学作品的语体及翻译策略分析(由成人文学作品改译)

对于那些本来不是为专门为儿童创作,但由于文本的某些特质符合儿童的审美要求因而受到儿童喜爱的作品,徐调孚(1929)认为:“这类的作品,翻译似不甚相宜,大部都要重述的。如《鲁滨孙漂流记》、《瑞士家庭鲁滨孙》、《吉诃德先生》、《格列佛游记》、《圣诞节颂歌》等都是极好的材料,然直译究不适宜于儿童,必须加以极忠实的谨慎的重述才可。”其言外之意是,翻译此类作品时,应当摒弃成人化的语言,运用童言童语来重述原文的内容和思想。《鲁宾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叙述,奇妙冒险的荒岛生活经历不仅吸引了成人的关注,大量为儿童及青少年读者改编和改译的版本也深受这些读者的追捧。该书的成人化语言如何有效地转换为适合儿童阅读的语言是一个不错的观摩分析实例。

(3)I descended a little on the side of that delicious Vale,surveying it with a secret kind of pleasure and if I could convey it,I might have it in inheritance as completely as any Lord of a Mannor in England.

(3a)我沿着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坡往下走了一段距离,心里暗自高兴,我可以把这块地方传给子孙后代,像英国采邑的领主那样。(郭建中译)

(3b)我沿着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坡往下走了一段路,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渡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徐霞村译)

郭建忠译本及徐霞村译本皆为有影响力的译本。在这个例子中,郭译与徐译都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文内容,但用词和句式的安排存在明显的差异。郭译中“采邑”虽然能为当时的文人及读者理解,但在现代日常用语中并不常见,对于儿童读者而言更是晦涩,有损其阅读兴趣。而徐译是将该意思换成短语“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并结合全句进行阐释,便于儿童领悟。两者对于主人公假想像英国领主一样拥有整片土地的喜悦感的体现也不同,徐采用了较为平白直叙的语言和句式: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郭译保持了原文对“secret”和“pleasure”的强调,译为:心里暗自高兴。这种拥有一件新事物,并暗自窃喜的情感正是儿童所共鸣的。

由此可以看出,交际翻译对目标读者的重视,要求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从儿童视野和期待出发,用符合儿童文学作品的语体再现作品的风采,这同样适用于由成人文学作品改译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译者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成人审美与儿童审美的较量,还原译者向儿童审美贴近的过程为体现儿童语体特征采用的语言手段及翻译策略。通过分析译者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错误、运用的语言手段及翻译策略,总结出对儿童文学译者处理语体特征和儿童审美的有效手段。

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译著能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保证儿童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译者应当能够准确理解儿童审美,清楚自身固有成人审美与儿童审美的差距,避免因审美差异造成的翻译误差。这便敦促儿童文学译者培养敏感的文体意识、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趣味多变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得当的语言手段和翻译策略,在译作中还原原文的语体特征与趣味,翻译出满足国内需求的高质量儿童文学译作。

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外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译作在市面上广为流传,国内经典儿童名著的外译工作远不及西方诸如欧美国家,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大受国内儿童及青少年的追捧,但国外儿童对例如《西游记》改译儿童作品的印象只停留在“Monkey King”上,对国内市场上较为流通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品鲜少有听说过。译者应当为国内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译加油出力,展现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无限趣味和真实魅力。以此,希望中国译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应当的地位。

猜你喜欢

语体译者儿童文学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