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2019-11-27郑锌坪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效率文本

郑锌坪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而预习,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几百甚至上千字的一篇文章,如果仅凭课堂上的一遍通读,学生很难真正融入文章里进入意境里,这时候课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前预习环节设置的意义

(一)强化个体阅读体验

1.缩小个体之间的阅读差距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要求做好准备。扫清字词的阅读障碍对高中生来说已是最基本的预习要求,对于没有这方面习惯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预习使他们善于运用工具书,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高中生的阅读重在对文本的解读,预习作为一项硬性任务,能够逼着没有阅读习惯或者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走进文本,有所思考,不至于在课堂上猝不及防。

2.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

通过预习,学生的见解感悟都被激发出来,被他们带到了课堂,衍生出一场精彩的对话,真理越辩越明,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走出错误的死胡同,吸收别人的思想精华,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1.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通过预习,产生了自己的理解,一旦在课堂上得到肯定,便会有成功的快感;而预习中的困惑,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2.巩固已学知识

步入高中的学生积累了不少的语文知识,这是实现有效预习的必备前提,同时预习也成为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前预习中遇到难点,学生会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试图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起到复习旧知的作用。对于新学不久的知识,学生在预习中找到了呼应,他们会惊喜于自己的发现,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自我的认同感更强。

(三)提高课堂效率

1.协调师生步伐

课堂效率分为授课效率和听课效率,先从听课效率着手。经过准备,学生们可以跟上老师在课堂上的节奏,尤其是当他们学习更长的课文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2.帮助教师了解学情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而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其中书面化的预习结果就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途径。只有预习,教师才不会凭主观臆断猜测,才能将学生的新旧知识板块连接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预习策略

(一)预习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预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阅读对象,获得阅读初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用一种欣赏的态度,认真辨析,树立学生预习的信心。再次要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之中,应撇开参考资料,细心研读教材,寻找文章的动人之处,进而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应精心选择设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预习的过程,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成效。

2.课前预习与当堂预习相结合

把课前预习与当堂预习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预习还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合作可以是几个人同时预习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先进行单读预习,完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然后小组间合作研究,深入探讨。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以课堂为媒介,所以当堂预习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必要补充。

3.单篇预习与单元预习相结合

“新课改”之前的语文课本一般以“文体”进行单元组合,在设计单元预习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渗透与文体相关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学习举一反三。同时系统的预习与教学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

(二)达成有效预习的几个维度

1.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主心骨,课堂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预习也不例外。预习要有效,要高效,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备课,教师需要把一篇课文的所有课时都设计好,才能围绕教学目标来布置预习作业,才能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预习,就做到了有的放矢,使预习有效,高效。

2.方法更新,提高学生兴趣

(1)方法的趣味性

教师需要针对每篇文章内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丰富预习的手段。其一,诵读,在课前把课文“读好”,课堂也省力不少,而且学生很乐意做。其二,补充资料:这里所说的补充资料并非简单的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而是与课文相关的一些其他资料。其三,批注:名篇语言精妙,“增一字则肥,减一字则瘦。”这时我们不妨采用批注法预习,学生善于模仿,教师要提供批注的样式,否则空洞的理论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

(2)开放性

在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应该考虑预习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敢想敢说,不要给学生唯一的答案和结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开放性,如说明文就不适合,在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清楚。

3.科学评价,注重反馈

布置预习作业后,教师一定要检查预习的落实程度,看是否完成,完成的程度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下次布置预习作业提供依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预习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提高预习的针对性

1.针对不同年级,有所侧重

(1)高一侧重教师指导预习,培养良好习惯

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师要经常给予预习指导,每一个新文体的课文预习,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到第二学期教师可以视情况逐渐放手,但仍需把培养习惯放在第一位。首先,预习要求要明确。其一,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字音在高中预习中是最初级的,必须让学生养成自己查字典的习惯。其二,把文下注解中的知识点部分划出来,把单独的实词虚词的解释写到课文相对应的空处。这是帮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其三,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笔,对预习中的遇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标注。其次,预习内容要科学。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及时指导提醒预习的方法和要求,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2)高二侧重学生有序预习,增加能力要求

高二的预习设计就需要逐步提高知识能力上的要求了,课程采用采用个人预习与合作预习结合的方式,大胆设计了由学生自学、讨论、自讲、自评的模式。

2.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区分

教师在阅读预习题目的设计上,难度最好略高于学生己有水平,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吃到桃子”,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把问题设置成不同的难度,由浅入深,给题目分组,不要求学生做所有题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某组,也不要求所有学生都答到一个水平上。

(2)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区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外向型的学生多热爱探索,反应迅速,但容易脾气急躁,粗枝大叶,适合探究性的题目;内向型的学生多稳重谨慎,认真细致,但容易心生畏惧,死板迟缓,适合信息搜索类的题目。在进行小组合作预习时可利用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来提高预习效率。

3.针对不同类型文本,确定预习内容

(1)文学类文本的预习

文学类文本包含散文、小说、戏剧等,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少量的议论、抒情。在预习时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梳理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脉络,初步探究文本的内涵。同时还要关注文中的描写,分析相关的艺术手法。这都需要教师在预习指导中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2)论述类文本的预习

论述类文本包括议论文、杂文、随笔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预习时首先要抓住的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倾向,所以要先把文章的论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找出来。然后要思考论证方法,这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3)实用类文本的预习

高中阶段实用类文本以说明文为主,预习说明文要求学生首先要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如果说明对象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教师在进行预习设计时就要帮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先做了解。

(4)古诗文文本的预习

文言文预习时需要抓好读、查、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熟读课文,查好词典,记下结果。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预习时应该关注课文的重要实词和考纲上要求掌握的虚词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这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增加自信心,积极有效地预习文言文。

三.结语

总之,预习环节对学生有重要的意义,预习重视个体阅读体验,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预习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师生互动更有效;预习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乐于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效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慢”过程 “高”效率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