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刘益善《葛仙山村说乡愁》
2019-11-27李元授
李元授
葛仙山村是我母亲的诞生地,时常怀念它,感到十分亲切。1949年夏天,我正读小学,跟随母亲乘坐乌篷船,沿着陆水河上行20余里,到石坑渡古镇上岸,再爬十余里山路才抵达葛仙山村;过着乡间田园生活,住了上十天,给我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2016年春天,经乡贤周应旺老师的安排,应葛仙山村村委会的邀请,我携全家一行六人,来到阔别了六十余年熟悉的山村,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与盛情款待,我和家人十分感动。近年来,葛洪修道院越来越红火,前来朝拜的信众越来越多;葛仙山的野樱花越开越旺,每年三月均有十多万人前来观光赏樱。但参观者多是附近县市的人,海外游客不多,影响有限,葛仙山村的变化也不是很大,需要广为宣传;我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在传播方面有一定优势。2016年夏天,我在武大中南医院住院,做了个微创手术;恰好原湖北省作家协会刘益善副主席与我同一病房,我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于是,特请他为葛仙山村写篇文章,把山村推介出去,他表示有机会一定尽力。
2018年元月,刘益善先生打电话告诉我:“出版社正在组编《美丽乡愁·2018》一书,我打算写葛仙山村。”我喜出望外,表示积极配合他采访写作。2018年9月初,我陪同他一起赴葛仙山村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不久,刘益善先精心撰写出了《葛仙山村说乡愁》。今年,《六盘山》杂志第一期便发表了这篇大作。
《葛仙山村说乡愁》好像是一首诗,一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据赤壁市文联公众号报道,作品发表的当天就有1600多人点赞。拜读《葛仙山村说乡愁》,我本人也受益良多。对葛仙山村的情况我只知道个大概,看了该文,才豁然开朗:
“今天的葛仙山村有十二个村民小组,以中坪王家为中心,环绕上凼刘家、下凼彭家、石门肖家、园里坑、上仙人洞、下仙人洞、大坪、独石坪、黄母庄、孝坪、皇过凼等自然村落,638户,2098人,主要姓氏有王、黄、刘、陈、彭、梅等。全村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公顷,水域面积10公顷,林地面积20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境内有随阳山、葛仙山等名山。”以前我只知道这个山村是中坪王家,旁边有几个住户,其他全然不知,这就吸引我要进一步阅读作品。
《葛仙山村说乡愁》的描写也别具一格:“水泥公路两边,奔驰着一团团的绿色,车向前,绿往后,车在绿色中游动,我们在一片绿色海中前进。”寥寥数语,画面感很强,现场感很强;就好像观众坐在彩电旁看电视,又好像读者坐在小车里欣赏山景,令人心旷神怡,这就吸引我要细细品读美文。《葛仙山村说乡愁》充分展示了作家刘益善先生的写作风格。这里仅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紧扣葛仙山村写乡愁。创作有一个原则,口径要小,纵深面要大。作家的创作就严格地把握了这一原则,紧紧扣住了葛仙山村这一点来述说乡愁。把葛仙山村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乡村概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革命先烈、抗战故事、代表景物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社会历史文化画卷。这些展示,不同于当地干部的情况介绍,也不同于新闻记者的通讯报道,而是建立在作家对于所描述事物的深刻认识体验的基础上,是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第二,注重发掘文化底蕴。作家首先就讲述了葛仙山的由来,点出了葛洪的身份与葛仙山村的关系:“我说葛仙山村扎根在幕阜山,是想说这个村子历史的久远。葛仙叫葛洪,东晋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化学家。传说葛洪于公元364年在赤壁羽化升天,那就是说,东晋年代,葛仙山村就有人居住,这个村子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葛洪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在此采药,修行,炼丹,与村子中的老百姓交往。这样的远古村落,用扎根二字方能说得出它的根子扎进历史的深度。”接着,作家着重讲述了葛仙山一带地下党、苏维埃、中坪抗战等革命传奇故事,介绍了王培元、王斐然两位革命先烈;在各个革命时期,均涌现出了革命烈士,单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百多位。作家在讲述中展示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史料,揭示了葛仙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把葛仙山村的历史厚重感写出来了;这样,作品不但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史料价值。这也体现了老作家的写作功力。有的年轻作者写的作品轻飘飘,很肤浅,没味道,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发掘其文化内涵。记得2016年春天我回葛仙山村探亲,正巧碰上从湖南岳阳过来的欧洲文化考察团的几十位外国朋友,他们一方面兴致勃勃地攀登原始形态的葛仙山,一方面考察葛仙山的由来与葛仙山村的历史,当时就引起了众多游人的关注与兴趣。习总书记倡导文化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刘益善先生叙述葛仙山村的故事,也贯穿了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第三,有根有据,可信可靠。即便是写游记,所叙述的材料也要求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作家严守这个原则,他是这样介绍葛仙山的野樱花的:“葛仙山樱花,依据著名林学家陈嵘所著《树木分类学图谱》来分析考证,它已有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樱花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而葛仙山村的万亩野樱花则属于自然繁衍和鸟儿食其果弃种子而传播发展。经中国樱花协会会长何宗儒考察,和广州天适集团樱花研究院院长胡晓敏来葛仙山多次研究,标明为中华本土樱花。”你看,老作家多么严谨!考察葛仙山樱花是中华本土樱花,列举了三个依据:一是著名林学家陈嵘所著《树木分类学图谱》,二是中国樱花协会会长何宗儒,三是广州天适集团樱花研究院院长胡晓敏。三位专家具有权威性,因而资料可信可靠。凭着老作家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写出来的作品当然是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力作。
第四,多姿多彩,妙笔生花。刘益善先生是著名作家,所出版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0余部,计500余万字,各种写作技法他都纯熟地使用过,信手拈来,妙趣横生。这篇力作也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这里仅探讨其一,且看作家是怎样筛选材料,画龙点睛的:
“除修道院外,山上还有炼丹室、羽化室、丹泉和白云洞等葛仙遗址。葛洪炼丹,采药,留下了丰富的中医文献和中草药配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中医学院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所研制开发的青蒿素,就是从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得到启发,而与她的团队几十年研究而获得的成果。”这里去粗取精,画龙点睛,指出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源于葛洪的著作;把葛仙山村与我国仅有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一的屠呦呦教授联系起来,让葛仙山村更有文化内涵,形象更加丰满。
据悉,葛仙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葛仙山村的未来发展无可限量。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强调,要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要打造不同版本的富春山居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葛仙山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成为美丽乡村,一定可打造成为鄂南山区版的富春山居图。